(6)正確回答病人的疑問。在治療過程中,病人可能會提出許多不理解的問題,心理醫生可在與病人會見中共同討論和解答,直到他完全理解、有了新認識為止。這種認識上的提高,應是心理和感情上的轉變,而不僅僅是知識上的豐富。
第三節 心病還須心藥治
一、如何控製情緒
為一些小事而突發其火,亂說話,亂摔東西,這就是“情緒短路”的一種表現。用電短路會損壞電器,甚至釀成火災;情緒短路,既傷害別人,也傷害自己。主要原因是自控與轉移情緒的能力不強。
在交往上,常見到一些人的心情如春、夏的氣候,大起大落,變化無常。比如在公園玩得很開心,可回家後,又覺得生活單調枯燥而心煩,唉聲歎氣;與親戚朋友暢聚時熱鬧歡快,獨自一人時又為了孤寂而愁眉苦臉;不僅使人感到難於相處,也令自己異常難受。這種不正常的表現,是“心理斜坡”在作怪。人的感情在受外界刺激的影響下,具有多度性和兩極性。每一種情感具有不同的等級,還有著與之相對立的情感狀態,如愛與恨,歡喜與憂愁等。“心理斜坡”不但使人情緒不穩,且會間接、直接地影響健康。
要克服“情緒短路”和“心理斜坡”的不良反應,需重視自己的心理保健。正如古語所說:“心病還須心藥醫。”首先要自覺地消除思想上的偏差,人生不可能總是高潮,更不可能事事如意,誰都要在平凡日子中生活,少不了要碰到麻煩事。關鍵是懂得放鬆自己,以平常心麵對生活。隻有這樣,才能在不順心時不致陷入煩惱的泥坑而不能自拔。隻有善於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才能為自己營造出良好的生理狀態,從而贏得“健康人生”。
應該勇敢麵對新生活,主動體驗生活中的不同樂趣。既能在群體活動中感受快樂,又能在獨自生活時創造充實。隻有這樣,才能在碰到不順心的事或發生較大轉換時,避免產生心理上的反差而誘發情緒短路或心理斜坡。
適當地“糊塗”是醫治情緒病的良方。對人對事,隻要不是原則問題,就大可“糊塗”待之。“糊塗”者指不事事計較誰是誰非,不去時時考慮個人得失,不去每每分析誰占了自己的便宜,不去常常思考自己有沒有吃虧,尤其是老年人,由於有“長者尊嚴關”、“老年麵子關”和不自覺而產生的“老子總是正確關”等等,“海納百川”的氣量,就更顯得難能可貴了。但是,必須具有大氣量,才可能輕鬆地生活。寬容,應該成為老年人心理基礎最重要的一條。
要加強理智對情緒的調控作用。古語雲:“物極必反”,這就提醒我們,“樂極”與“氣極”、“怒極”都不好,應該時刻注意保持適度的冷靜和清醒,在歡樂順心時,主動降溫,避免激情過大,遇苦悶或情緒轉入低穀時要換個積極的想法,事物都有多重性,受許多因素製約,要從利大於弊的一麵去想,自能理清並脫離情緒困境。也可用“以反射反”的辦法來調整自己。如靜極就外出活動一下,鬧極就避開冷一冷;悶極就找人說一說……
隻要不斷學習,堅持用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指導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行動,就能做到理智控製情緒保康寧。
二、心病心藥治
有的口吃矯正所,口吃矯正科,把口吃病當作一種習慣來治,你們可以想,哪有這樣的,越改越加重的,越改越變壞的習慣,像隨地亂吐痰這個壞習慣。我們能越改越隨地亂吐痰嗎?可是,“口吃”你們改了很多年,有的達到幾十年,為什麼沒改好?因為口吃病並非嘴上的病,而是心理的病,把口吃病當作一種習慣來治,那就找錯了方向;他們認為口吃病是學來的,學來學去,日久成了習慣,想改也就改不掉了。恨自己小時候為什麼不懂事,為什麼不學別的,偏偏學口吃,後悔莫及,果真如此嗎?我們讀小學或中學的時候,班裏都有個別的結巴子,由於好奇好玩,差不多的人都要學上幾句,你也學,我也學,他也學。為什麼別人學不會而偏偏你學會了呢?難道你在這一方麵特別聰明嗎?為什麼學來容易,卻改了幾十年,朝朝暮暮改,卻越改越糟糕,甚至想一死了之呢?因為有個“好朋友”在支持你的口吃,幫助你口吃,這就是心理因素(心理障礙)。
有的地方,包括矯治口吃病醫院,運用什麼治標不治本的方法,徹底消滅口吃,隻要不口吃了口吃病就算好了。患者運用上了“行為療法”,今天不口吃,明天也可能會不口吃,後天也可能不口吃,半月也不口吃,難道一年也不口吃兩年也不口吃嗎?如果某一次口吃來臨(因為人人都有口吃,一生中不口吃的人是從來沒有),那不口吃的信念就會土崩瓦解,所謂的反複就是這個原因。最主要最關鍵的是挖去病根,病點,對症下藥,釜底抽薪,所以心病還須心藥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