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怎樣進行心理危機幹預
心理危機幹預的時間一般在危機發生後的數個小時、數天,或是數星期。危機幹預工作者一般必須是經過專門訓練的心理學家、社會工作者、精神科醫生等。 SARS期間,需要心理幹預的人群範圍很廣泛,既包括發病者、疑似者,也包括與患者有密切接觸者、家屬、被隔離者、在一線的醫護人員、應急服務人員、誌願人員,他們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另外,不願公開就醫的人和對“非典”有擔心恐懼的普通大眾也需要心理上的援助。危機幹預的方法有多種形式。目前對於SARS疫情,心理專家能夠提供的心理幹預方式包括心理谘詢與心理健康教育兩個方麵。危機心理谘詢與傳統心理谘詢不同,危機心理發展有特殊的規律,需要使用立即性、靈活性、方便性、短期性的谘詢策略來協助人們適應與度過危機,盡快恢複正常功能。心理支持性團體在危機幹預中得到廣泛應用。但是,由於SARS流行期間為避免交叉感染,需要盡量減少人際互動,所以電話谘詢、媒體問答和網絡谘詢就顯示出明顯的優勢。不過,在SARS危機後期幹預工作中仍然可以使用、也應該使用探討輔導策略,運用群體動力,協助人們正確總結和處理SARS危機留下的心理問題。
二、大學生心理危機高發群體
不同的人群具有不同的行為模式和心理類型,把握不同人群的特征,是認識不同人群基本的社會學理論方法。在大學校園中,存在著貧困生、獨生子女、新生、畢業生、學業困難學生、心理障礙學生等,這些具有不同特征的群體,這些群體中的個體都可以成為人格完善、社會適應良好的人,但由於其群體的特殊性,如果缺少相應的教育、引導與幹預,也可能成為大學生心理危機的高發群體。這裏主要講的是貧困生。
隨著社會的變革、高等教育體製的改革,大學校園裏出現了一個特殊的群體——貧困生。1999年後高校的大規模擴招,推進了教育成本分擔機製,貧困大學生的人數越來越多。2004年8月,教育部副部長張保慶指出,在校貧困生的比例為20%,已達240萬左右,特困生為5%,約160萬。
據有關部門統計,北京市參加2005年夏季高考的考生中,貧困生比例占11.8%。
社會經濟地位的低下,使大學校園裏這一特殊的“弱勢群體”背負著沉重的生活負擔和心理壓力。“貧困生現象”已引起了政府及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2003年8月29日,中國扶貧基金會等21家單位聯合行動,正式啟動了“新長城—特困大學生資助項目”工程,並把每年8月29日定為“貧困大學生關愛日”。同時,各高校也多渠道籌措資金,建立以“獎、貸、勤、補、減、免”等為主體的資助體係,以幫助貧困大學生克服經濟上的困難。但高校的貧困生問題並非單純的經濟解困問題,貧困生因經濟窘迫而產生的思想上、心理上的問題,更需要引起高度重視。了解貧困生的心理活動,研究分析其心理特點,幫助他們擺脫困擾、樹立起學習和生活的勇氣,是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一般說來,貧困生普遍存在以下不良的心理狀態:
1.自卑
目前,我國貧困大學生的主要構成來源有四種:一是來自老少邊貧地區的學生,二是城市低收入家庭學生,三是多子女家庭與非核心家庭學生,四是遭遇疾病或重大家庭變故的學生,他們共同的特點是經濟狀況不良,家庭社會經濟地位低下。他們家境雖貧寒,但在原有的環境中尚無明顯的心理落差,而一旦來到繁華的城市,生存環境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這種環境的反差超出了他們的想象,與具有多方麵才藝且家境良好的學生生活在同一屋簷下,他們才漸漸感覺到反差的存在與不容忽視,多數貧困生能夠正確調整心態,積極適應大學生活,而當他們理智的調整心情,把更多的精力用於學習而不是相互攀比,試圖通過優秀的學習成績來改變自我時,卻又不得不麵對這樣的現實:由於學習基礎和知識儲備上的差距、經濟困難引發的生存和學習壓力,使他們比普通學生多了一層生活的重壓,而陷入深深的自卑中。
一份首都高校貧困大學生狀況調查資料表明,有60%的貧困生感到羞愧難當,22.5%的貧困生感到很自卑,不願意讓別人知道自己的處境,並不可抑製地抗拒師生善意的同情,42.2%的貧困生不願在英特網或其他媒體上公開求助,不願意積極主動地與人交往,生活相當封閉,40%的貧困生參與社會活動的熱情受到打擊,近20%的貧困生由於貧困而對社會持極端的觀點,影響了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