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坦然麵對心理危機(1)(1 / 3)

心理危機是一種正常的生活經曆,並非疾病或病理過程。每個人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都會經曆危機。由於處理危機的方法不同,後果也不同。這裏,我們將教會你如何快速有效地處理自己的心理危機。

第一節 認識自己的心理危機

一、正確認識心理危機

1.心理危機簡述

一般而言,危機( crisis)有兩個含義,一是指突發事件,出乎人們意料發生的,如地震、水災、空難、疾病爆發、恐怖襲擊、戰爭等;二是指人所處的緊急狀態。當個體遭遇重大問題或變化發生使個體感到難以解決、難以把握時,平衡就會打破,正常的生活受到幹擾,內心的緊張不斷積蓄,繼而出現無所適從甚至思維和行為的紊亂,進入一種失衡狀態,這就是危機狀態。危機意味著平衡穩定的破壞,引起混亂、不安。危機出現是因為個體意識到某一事件和情景超過了自己的應付能力,而不是個體經曆的事件本身。

2.心理危機的反應

當個體麵對危機時會產生一係列身心反應,一般危機反應會維持 6~8周。危機反應主要表現在生理上、情緒上、認知上和行為上。生理方麵:腸胃不適、腹瀉、食欲下降、頭痛、疲乏、失眠、做惡夢、容易驚嚇、感覺呼吸困難或窒息、哽塞感、肌肉緊張等。情緒方麵:常出現害怕、焦慮、恐懼、懷疑、不信任、沮喪、憂鬱、悲傷、易怒,絕望、無助、麻木、否認、孤獨、緊張、不安,憤怒、煩躁、自責、過分敏感或警覺、無法放鬆、持續擔憂、擔心家人健康,害怕染病,害怕死去等。認知方麵:常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信、無法做決定,健忘、效能降低、不能把思想從危機事件上轉移等。行為方麵:呈現反複洗手、反複消毒、社交退縮、逃避與疏離,不敢出門、害怕見人、暴飲暴食、容易自責或怪罪他人、不易信任他人等。

3.心理危機經曆的發展過程

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們對危機的心理反應通常經曆四個不同的階段。首先是衝擊期,發生在危機事件發生後不久或當時,感到震驚、恐慌、不知所措。如突然聽到北京爆發非典,親人得了 “非典”,醫護人員感染“非典”,非典患者驟增等消息後,大多數人會表現出恐懼和焦慮。其次是防禦期,表現為想恢複心理上的平衡,控製焦慮和情緒紊亂,恢複受到損害的認識功能。但不知如何做,會出現否認、合理化等。再次是解決期,積極采取各種方法接受現實,尋求各種資源努力設法解決問題。焦慮減輕,自信增加,社會功能恢複。最後是成長期,經曆了危機變得更成熟,獲得應對危機的技巧。但也有人消極應對而出現種種心理不健康的行為。

4.影響個體對危機的心理反應的因素

個體危機反應的嚴重程度並不一定與事件的強度成正比,也就是說個體對危機的反應有很大差異,即相同的刺激引起的反應是不同的。比如對待 SARS,有的人平靜坦然,鎮定自若,善於應付;有的人無所適從,惶惶不可終日。危機反應程度到底受哪些因素影響呢?個體的個性特點、對事件的認知和解釋有關、社會支持狀況、以前的危機經曆、個人的健康狀況、幹預危機的信息獲得渠道和可信程度、危機的可預期性和可控製性、個人適應能力、所處環境等都會影響危機反應。

5.心理危機將引發的後果

心理危機是一種正常的生活經曆,並非疾病或病理過程。每個人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都會經曆危機。由於處理危機的方法不同,後果也不同。一般有四種結局:第一種是順利度過危機,並學會了處理危機的方法策略,提高了心理健康水平;第二種是度過了危機但留下心理創傷,影響今後的社會適應;第三種是經不住強烈的刺激而自傷自毀;第四種是未能度過危機而出現嚴重心理障礙。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危機反應無論在程度上或者是時間方麵,都不會帶來生活上永久或者是極端的影響。他們需要的隻是有時間去恢複對現狀和生活的信心,加上親友間的體諒和支持,能逐步恢複。但是,如果心理危機過強,持續時間過長,會降低人體的免疫力,出現非常時期的非理性行為。對個人而言,輕則危害個人健康,增加患病的可能,重則出現攻擊性和精神損害;對社會而言,會引發更大範圍的社會秩序混亂,衝擊和妨礙正常的社會生活。如聽信傳言,出現超市搶購,哄抬物價,犯罪增加等。其結果不僅增加了有效防禦和控製災害的困難,還在無形之中給自己和別人製造新的恐慌源。

6.危機心理幹預

心理學領域中,危機幹預指對處在心理危機狀態下的個人采取明確有效措施,使之最終戰勝危機,重新適應生活。心理危機幹預的主要目的有二,一是避免自傷或傷及他人,二是恢複心理平衡與動力。 在 SARS流行期間,有效的危機幹預就是幫助人們獲得生理心理上的安全感,緩解乃至穩定由危機引發的強烈的恐懼、震驚或悲傷的情緒,恢複心理的平衡狀態,對自己近期的生活有所調整,並學習到應對危機有效的策略與健康的行為,增進心理健康。為了進行有效的危機心理幹預,必須了解人們在危機狀態下有哪些心理需要。在SARS流行時期,人們會更關心個人基本的生存問題,如環境是否安全、健康是否有保障等;會擔心自己及所關心的人(如父母、親戚、子女、朋友、老師)會感染SARS;會表現驚慌、無助、逃避、退化、恐懼等行為;想吐露自己對SARS突發事件的內心感受;渴望生活能夠盡快安定,恢複到正常狀態;希望得到他人情感的理解與支持等。這些心理需要為危機心理幹預提供了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