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初步調查:壓力和癌症無關
美國一家癌症研究中心的癌症預防項目領導人泡利·紐康母決定得到上麵這個問題的答案,因為女病人給她的一個感覺,她們對壓力會引發癌症深信不疑。她研究哪些因素會引發癌症。她讓調查者詢問患癌的婦女,以及有醫療紀錄的健康婦女,了解她們的生活環境和曾經服用過藥物。
當調查者問那些婦女還有什麼要說的,患癌的人會說:“為什麼你不問我,在我看來是什麼真正原因讓我得癌症?”那麼是什麼呢?這些婦女會說,是壓力。但是紐康母不置可否。
接下來紐康母用一些標準問題調查1000名左右的婦女。她們有沒有家庭成員或者朋友去世?她們結婚了還是離婚?她們丟掉了工作還是退休?她們的經濟條件變化過麼?接受調查的婦女並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回答這些問題。調查者們也不知道哪個人患過癌症。調查的結果很清楚:在5年中會產生壓力的事件和被她們診斷乳腺癌之間,沒有任何聯係。可仍然有人不信壓力和癌症無關。持批評意見的人說,紐康母調查的隻不過是有壓力的人,而不是壓力本身。紐康母也承認。要測量一個人經曆過的心理壓力有多大是很不容易的。即使要看他們會不會得癌症,也不那麼容易。
3.反作用:減壓無助於療癌
丹麥做過許多有關癌症和壓力的大型研究。因為丹麥有全國人口的疾病記錄。在11380名子女罹患癌症的父母中,美國某癌症中心的主任醫師凱西萊特博士並沒有發現他們比其他子女正常的父母更容易得癌症,盡管人們都認為,子女患癌症對父母來說會增加非常大的生活壓力。
在對21062名子女死亡的父母進行了最長18年的調查後,研究人員也沒有發現這些父母癌症患病率升高的現象。第三次在丹麥的研究針對的是19856名子女罹患精神分裂症的父母,結果同樣如此。
同樣不清楚的是,減輕癌症病人的壓力到底是不是能夠加快他們的康複。
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的心理學教授謝爾頓·科恩研究了治療癌症過程中,對病人的支持和減輕病人的壓力是不是對康複有作用。他說:“如果你問我:‘是否已經知道問題的答案’,我的回答是‘不’,如果你問我:‘將來會不會知道,’我的回答是‘我也不知道’。”
4.自找病因:壓力成了替罪羊
為什麼人們對壓力和癌症的關係如此關心?凱西萊特博士說,因為他們經常承受了很大的壓力,擔心這會對他們的康複產生不利影響。有一些病人在得知自己患癌以後,經常會想起他們在以前的生活中曾經有一段充滿壓力的時間。他們因此得出結論,這就是他們患癌的原因。“人們需要答案,為什麼我患癌?”凱西萊特博士說。
對許多人來說,確診患癌不啻是一個致命的打擊。他們本來以為自己健康得很,每天都鍛煉,注意飲食。為什麼癌症會降臨到自己的頭上?他們往往不知所措。
最後要提的是,隻要他們去想,都能夠在以前的生活中找到一段充滿壓力的日子。“我告訴這些病人,不是他們的壓力導致癌症,完全不是。”凱西萊特博士說。
五、壓力也是一種營養
人體的各個係統隻有得到鍛煉,才能強壯。如為了適應氣候要自覺接受冷熱的鍛煉,為了增強人體的消化吸收功能便有意吃些五穀雜糧。為此,人們提出一種“吃苦”養生法。
饑餓是一種有效的健身方法。我國民間早已流傳有“養生八分飽”的秘訣。《紅樓夢》中說到,每逢公子、小姐得了疾病之後,賈母便經常使用兩種方法,一是饑餓,二是吃粥。這樣便可以減輕胃腸的負擔,使植物神經、內分泌和免疫係統得到良性的衝擊,從而消除疾病。
緊張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存在。一個人如果一點壓力也沒有的話,必然是荒廢精神又荒廢身體。有的人稱壓力為“營養素”,沒有一個懶人是長壽的。曾經有一位外國學者斷言:“人徹底擺脫了壓力就是死亡。”他還認為,人經常保持緊張的生活和工作,可以促進體內分泌更多有益的激素,增強免疫力。一個人一生難免會受到傷害,從鍛煉的角度來看,傷害也不一定是件壞事。如果一個人偶爾有點小毛病小災難,在大病大災來臨時,便不至於臨陣怯場。而且受了小傷害之後,可以得到教訓,能夠避免更大的災禍。曾經有人做過調查,長期不患感冒的壯漢,得癌症的幾率會比經常患感冒的人要高出3倍。隻有經過吃苦鍛煉的人,才是最堅強的人,不僅可以戰勝疾病與困難,還可以把其變成一種很好的營養素。
第三節 壓力管理的原則
一、壓力是可以管理的
壓力對人的傷害來源於人們對壓力不恰當的心身反應。“減壓”讓人產生“壓力過大”、“壓力不好”的聯想,而“壓力管理”就比較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