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可以將這一切歸咎於擴招嗎?問題顯然不是這麼簡單。如果僅從數字上看,400萬、500萬當然是一個令人咂舌的數字。但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想呢?我們是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每年有四五百萬的大學畢業生,折算一下,這相當於一個一億三千萬的國家每年有四五十萬的大學畢業生,相當於一個一千三百萬人口的國家每年有四五萬個大學畢業生,而一個一千三百萬人口的國家在世界上按人口規模排列,差不多可以排到60位左右。一個在世界上按人口排名60位左右的國家,每年有四五萬的大學生畢業,多嗎?即使這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經濟處於粗放型的階段,也決不算多。
問題出在哪裏?關鍵的問題是我們的社會是一個高度失衡的社會。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對北京市高校已就業、未就業的畢業生和即將畢業的在校生的就業現狀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一半的北京市高校畢業生實際收入低於期望值,六成高校畢業生即便畢業時在北京市找不到工作也不願意到基層、偏遠地區及中小城市去就業。正如有論者所說,北京高校的畢業生之所以不願意到基層、偏遠地區就業,其原因也不過於此。但是能就此得出這些大學生害怕艱苦的結論嗎?問題顯然不是這樣簡單。
關鍵的問題是,在一個失衡的社會裏,資源和機會的分布是高度不均衡的。特別是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社會中各個角落的資源都在以極快的速度向有限的大城市中積聚。各大城市房價畸高的現象就與此有直接關係。在這種情況下,發展的機會也就越來越集中在這些地方。因此,大學生不願意到中小城市去,更不要說到農村中去了,與其說是他們的意願問題,不如說是失衡的社會縮小了他們選擇的空間。在美國,即使是一流大學的博士能在排位百名左右的大學找到教職,也會當作一個不錯的就業機會,但北京上海高校的畢業生卻很難做到這一點。這當中的原因不僅是生活條件,更重要的是,在我們的社會中,學術資源和機會是高度集中在有限的幾個地方。
從上述分析我們也許可以得出一個基本的結論,職場的壓力是在整個社會高度失衡的背景下產生的。因此,消除社會結構的失衡,是造就一個正常工作場所的前提條件。
三、人生心理壓力最大的15件事
西方醫學家和心理學家認為,人的一生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煩心事,其中令人感到心理壓力最大的有15件事,根據其影響力的強弱依次為:
1.配偶的死亡。
2.離婚。
3.家庭成員的死亡,尤其是親生兒女的夭折。
4.嚴重受傷,特別是嚴重的意外事故導致身體不可彌補的創傷,如造成破相、殘廢等等。
5.結婚,尤其是新婚前後。
6.失業和退休。
7.懷孕和生孩子。
8.職業的改變、變換工作單位。
9.被迫抵押或喪失贖取權。
10.孩子離家或分居。
11.參與重大的比賽和競賽。
12.開始上學或臨近畢業。
13.與上司發生不和。
14.喬遷新居。
15.度假。
四、壓力不用為癌症“負責”
在一個星期五的下午,克裏斯蒂娜·考尼科發現自己得了乳腺癌。當時她才39歲。3天後,她自認為找到了患癌的原因。“我問實施乳房瘤切除手術的醫生,腫瘤在那裏有多久了。他們告訴我,5到10年。我馬上想起,這個時期我剛巧離婚,當時壓力很大。”4年前,克裏斯蒂娜離婚了。她不禁想,這會不會是一個巧合?不僅僅是克裏斯蒂娜,許多其他患乳腺癌的婦女都這麼想。她們問:是不是壓力導致癌症?壓力會削弱人的免疫係統,使腫瘤在人體內生長,這是真的嗎?
1.“壓力和癌症”引人猜想
癌症和壓力是不是有聯係?這個問題已經困擾了研究者和病人們很多年。他們試圖通過研究了解,是不是在被診斷患癌以前的幾年裏,病人受到過比常人更大的壓力?反過來,是不是經曆過極端壓力的人更可能得癌症?
研究者們也探索可能的機理,舉例來說,是不是壓力也許會抑製免疫係統,使得人體無法消除危險的癌細胞?或者:是否人體的保護神———免疫係統能夠先一步挺身而出保護人體不受癌細胞損害?
似乎壓力和免疫係統以及癌症之間存在著微妙的關係,這使研究者驚訝不已,這還改變了研究的方向:有可能癌細胞會產生蛋白質,“勸”免疫係統不要進攻它們,甚至幫助癌細胞生長。至於到底壓力會不會引發癌症,還沒有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