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心理疾病的自我防治(5)(1 / 3)

第二是現在的住房條件趨向於單元化住房,比起過去住平房、大雜院、筒子樓時,孩子的活動天地減少了,與鄰居小朋友的交往也大大地減少了。

第三是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了,鄰裏之間、成人們之間交往比較少,雙職工勞累了一天後,不大歡迎別人幹擾,因此也不大歡迎孩子的小夥伴們到自己家來玩,怕把屋子弄亂了,甚至怕自己的孩子被帶壞了、被傳染上疾病等等。這些觀念上的變化也使孩子們之間的接觸機會減少了。

第四從孩的玩具來看,由於生活條件的提高,昂貴的、時髦的多了,孩子完全可以獨自娛樂,不像過去的玩具必須幾個孩子一起玩。另外,孩子的學習負擔重,回家後隻有一點點時間玩,自己家裏的玩具已足夠他玩的了,也就沒有什麼要找小朋友了起玩的要求了。

第五是學校這個大環境也不太注意組織孩子們參加集體活動,偶爾一些活動還要挑學習好、守紀律的學生參加。代之以各種各樣的班:書法班、繪畫班、外語班、鋼琴班……孩子們很少一起去大自然中自由地跑跑跳跳,采集標本……再加上一些家長從安全方麵考慮,怕孩子跑出去被人欺負,怕丟失等等。

鑒於以上種種原因,使今天的孩子們與外界的接觸大大地減少了,一些孩子不太願意與人交往,不能與小朋友一起玩,喜歡獨自一人玩;有的孩子甚至一個月也不下一趟樓,不愛活動,一些跑、跳等運動項目不喜歡,甚至上學後體育不及格;還有的孩子膽小、羞怯、敏感、性格孤僻。

為此,楊曉玲教授告誡廣大父母們:應該積極主動地為孩子創造與小夥伴交往的條件,鼓勵孩子多與小朋友們一起遊戲,多參加各種運動,在和小朋友們一起跑跳、玩耍的過程中,不僅促進了身體的生長發育,而且對於培養孩子良好的性格、品質也是極為有益的。

四、案例:孤僻的女孩

因為父母工作的調動,王英轉學到另一所城市,離開了朝夕相處的好朋友。在新學校,王英覺得很不習慣,她聽不太懂當地孩子的方言,也不知道該怎樣跟同學們交流。往往是一群女生在跳皮筋,她卻遠遠地看著,表現出漠不關心的樣子。久而久之,王英成了班裏的獨行俠。一些比她晚來的女孩都已經跟同學們打成一片,她還沒跟別人說過幾句話。本來就性格內向的王英變得孤僻,她上課不敢舉手,遇到問題也不敢問,心情變得格外憂鬱。一個學期下來,本來成績不錯的她有好幾門功課開了“紅燈”。

友誼是女孩不可欠缺的營養液。對於把情感的滿足和人際關係的質量作為自我意識標杆的女孩來說,失去友誼和溝通,就像生長在熱帶雨林的植物被放逐到沙漠裏。女孩的很多負麵情緒都由此而來:自我懷疑、抑鬱、消極、懦弱……很難描述女孩失去感情支持和傾訴的渠道會變得怎樣,很可能比人們想象的要糟糕。

如果說集體生活是男孩的愛好,對女孩來說,它意味著更多。艾裏姆夫婦把女孩的成長形象地比喻為“編製一幅既大又複雜的掛毯”,他們認為,“女性人格就是在這樣的關係和聯絡中得到自我確定,”也就是說,女孩“隨著與他人關係網的擴大,在不斷的複雜的關係中發展自我。”對女孩來說,被同伴排斥或不能融入集體不僅僅是一段痛苦的經曆,它還意味著女孩將在孤獨和寂寞中迷失發展的方向。

因此,家長們應該保持與女孩的溝通和交流,應該花些時間跟女孩在一起,傾聽她的想法和感受,而不僅僅是看電視。但是,對於那些陷入“孤僻症”的女孩來說,她們更善於和喜歡隱藏自己的感覺,而不是溝通。不過這隻是開始。如果家長有足夠的耐心,女孩會逐漸找回溝通所帶來的美好感覺,她們會逐漸學會為自己的心靈找到出口,回到健康、正常的軌道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