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高樓裏的孩子,特別是還沒有上幼兒園的孩子,多是一整天都跟著保姆或是家裏的老人索然無味地在空曠的大房子裏玩兒各種“益智玩具”,久而久之心理便出現了變化,有了高樓孤獨症的表現。兒童心理專家說,這種心理上的疾病同時影響身體健康和智力發展。
為了避免孩子得這種疾病,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孩子多與外界接觸,多和小夥伴在自然界玩耍,多和性格開朗的人交往。
讓孩子每天都有在戶外活動的時間,不要把孩子一個人放在一堆玩具裏,家長就不管了。
有的家長因為室內裝修得漂亮,就限製孩子的活動,這也不讓碰,那也不讓摸。可是,孩子往往會對家裏的一些擺設、用品發生興趣,這種興趣要遠遠超過對玩具興趣。大人的嗬斥也會損害孩子的心理。家長應該盡量地滿足孩子的好奇心,一些比較安全的東西可以讓孩子玩兒,不能玩兒的也不要用恐嚇、訓斥的態度去製止。孩子生活的空間也不要有太多的障礙物,要讓孩子在家裏能充分地活動。這些措施可以激發孩子的活力,使他們形成健康、積極的心態。
二、性格孤僻和自我封閉是病態
在哈爾濱市南崗區通達街82號院內,一名33歲的男子因“愛犬”被車軋死一時想不開,竟從自家6樓縱身跳下,不治身亡。據了解,男青年從小性格就孤僻,自我封閉心理嚴重,不願意和人接觸。5年前,家人為他買了一條小狗,此後,這條狗就成了他唯一的朋友。自我封閉,缺乏與家人朋友交流和溝通,才會導致他隨愛犬而去。
自我封閉是一種環境不適的病態心理現象
自我封閉是指將自己與外界隔絕開來,很少或根本沒有社交活動,除了必要的工作、學習、購物以外,大部分時間將自己關在家裏,不與他人來往。自我封閉者都很孤獨,沒有朋友,甚至害怕社交活動,因而是一種環境不適的病態心理現象。自我封閉心理有如下特點:
一、普遍性。即各個年齡層次都可能產生。兒童有電視幽閉症,青少年有性羞澀引起的恐人症、社交恐懼心理,中年人有社交厭倦心理,老年人有因“空巢”和配偶去世而引起的自我封閉心態等。
二、非溝通性。有封閉心態的人不願與人溝通,很少與人講話,不是無話可說,而是害怕或討厭與人交談,前者屬於被動型,後者屬於主動型。他們隻願意與自己交談,如寫日記、撰文詠詩,以表誌向。隨愛犬而去的男青年就屬於這類心理障礙者。
三、逃避性。自我封閉行為與生活挫折有關,有些人在生活、事業上遭到挫折與打擊後,精神上受到壓抑,對周圍環境逐漸變得敏感和不可接受,於是出現回避社交的行為。 自我封閉可能導致人格異常與變態
自我封閉心理實質上是一種心理防禦機製。由於個人在生活及成長過程中常常可能遇到一些挫折引起個人的焦慮。有些人抗挫折的能力較差,使得焦慮越積越多,他隻能以自我封閉的方式來回避環境以降低挫折感。另外,自我封閉心理與人格發展的某些偏差有因果關係。
從兒童來講,如果父母管教太嚴,兒童便不能建立自信心,寧願在家看電視,也不願外出活動。從青少年來講,如果他沒有掌握一些技能,就意味著他沒有獲得生活自信心以進入某種社會角色,他不知道該做些什麼,如何與他人相處。於是,他就沒有發展出與別人共同勞動和與他人親近的能力,而退回到自己的小天地裏,不與別人有密切的往來,這樣就出現了孤單與孤立。從中年人來講,如果他是一個“自我關注”的人,他常常表現出不與他人來往。從老年人來講,喪偶或喪子的打擊,兒孫們遠離自己,很易使老人心灰意懶,精神恍惚,對生活失去信心。總而言之,自我封閉阻隔了個人與社會的正常交往,使人認知狹窄,情感淡漠,人格扭曲,最終可能導致人格異常與變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