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有孤獨症的孩子興趣非常狹窄,他們往往專注於某些刻板重複的活動,如反複拍手、尖叫等,甚至迷戀一些不是玩具的東西。他們的行為刻板,一旦其固定的生活格式或環境受到破壞和幹擾,不僅難以適應,而且會感到極大的不安和煩躁。
那麼,導致兒童孤獨症的病因是什麼?做父母的應該如何對待這些患病的孩子呢?楊曉玲教授說,據近幾年國內外的研究報道,兒童孤獨症患病率大約為1~2‰,我國約有數十萬孤獨症兒童。雖然目前病因尚不清楚,但如果早期對患兒進行藥物治療,改善孩子的刻板行為、情緒障礙等,同時進行特殊教育、行為矯治,是可以取得良好效果的。
楊曉玲教授說,對孤獨症兒童的教育、訓練和治療,是一個綜合性的措施,要相互配合,缺一不可。同時還要認識到這是一個長期而艱苦的工作,具有個別化和高度結構化的特點,對此,做父母的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
所謂個別化和高度結構化,就是在對孩子進行訓練矯治前,首先應請專家針對孩子的實際情況,製定出科學的訓練方案,要在孩子原有的基礎上,一步一步地訓練,切莫操之過急。例如:你的孩子在與人交往時不能注意別人的目光,那麼,最初的訓練就是與他對視目光,這種訓練也許三五天可以見效,也許需要十天、半個月;在情感交流上應采取相應的刺激,可采取擁抱、身體接觸等,讓他在感覺上有所體驗。對於孩子的刻板行為,要一次又一次不厭其煩地引導克服。在矯治過程中,要注意多表揚,少批評,以提高孩子的興趣,有利於改變其不良的行為。同時,楊教授還建議患兒的父母:應該做一個訓練的詳細記錄,這樣既掌握了訓練的進度,也增強了父母的信心。總之,對待孤獨症兒童的教育、訓練、矯治,隻要做父母的盡職盡責,付出了心血,孩子的情況都會程度不同地有所改善。
盡管性格孤僻的孩子與孤獨症的孩子是不一樣的,但是,楊曉玲教授還是提醒廣大父母們:如果孩子從小性格孤僻,很容易影響他們今後各種能力及智力的健康發展。因為兒童的發展離不開環境,尤其離不開與小夥伴們的交往,當孩子與小夥伴們一起玩的時候,也正是他學習各種知識、增長各種能力的時候。然而,當前的一些客觀因素,對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是很不利的,應引起廣大家長們的高度重視:
一個是現在的家庭模式以核心家庭為主,家中人口較少,孩子缺少玩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