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感常是青少年時代埋藏的禍根
自卑感是產生自我封閉心理的根源,而且是在青少年時代埋藏的禍根。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而老師又是學生的領路人和心目中的權威。因此,父母與教師對孩子的評價都會對孩子產生巨大的影響,特別是貶抑性的評價:如“太笨”、“腦瓜不開竅”、“飯桶”、“蠢驢”等,都可能嚴重挫傷孩子的自尊心,使他(她)產生自卑感。漸漸地蔓延、擴散,從而產生錯誤的心理定勢,引發出人際關係障礙和許多行為上的困擾,妨礙學習、生活和人際交往這些活動的正常進行。這種病態心理如果不能及時而正確的治療,可能會危害終身。
幫助孩子們消除自卑感,父母和教師要注意不要輕率地隨意貶低他們的能力或品質,以免損害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要多給予褒揚和鼓勵。孩子自己也要有“我能行”的一種信念,恰到好處地自我暗示,就是在自己的心田上播種自信。平時不管做什麼事情,不可操之過急,目標不可定得太大太高,不然就易於受挫。可將它分解為一個個小目標,這樣就易於打勝仗,而每次成功都對自己是一種激勵,這有利於提高自信心。要以寬容、豁達的態度來對待挫折,並進行恰當的“挫折歸因”,即造成挫折的原因要分析得正確,然後想辦法去克服困難。
長期沉浸孤獨的心理狀態將影響人正常發展
自卑猶如孤獨的孿生姐妹,有自卑的存在,就擺脫不了孤獨的陰霾。人人都可能有孤獨的時候,但孤獨並不意味著就是獨來獨往。孤獨就是對周圍一切缺乏了解,對所處環境及周圍的人缺乏情感和思想的交流。如果一個人長期沉浸於孤獨的心理狀態,將對智力發展、情緒、語言交流等方麵產生障礙。
如果有自我封閉心理現象,應該及時去醫院看心理門診,找醫生好好聊一聊,並進行自我心理調適。
一、學會將成功歸因於自己,把失敗歸結於外部因素,不在乎別人說三道四。
二、提高對社會交往與開放自我的認識,既要了解他人,又要讓他人了解自己,在社會交往中確認自己的價值,實現人生的目標,成為生活的強者。
三、不妨試一試精神轉移法,即將過分關注自我的精力轉移到其他事物上去以減輕心理壓力,如練字、作畫、唱歌、練琴等。
四、學習交往技巧,真誠坦率地對待他人。要敢於與別人交往,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同時要有與任何人成為朋友的願望。
五、要正確看待交往挫折,不要因為交往中的一兩次失敗,而否定了世上的所有人,其實大多數人還是十分友好坦誠的。
三、性格孤僻≠孤獨症
提起兒童孤獨症,不少人往往誤認為是因為性格孤僻引起的,其實不然。那麼,到底什麼是兒童孤獨症?孤獨症與性格孤僻有無關係?怎樣早現?應注意些什麼?……為此,借北京市孤獨症兒童康複協會成立之際,我采訪了協會會長、北京醫科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兒童精神醫學研究室主任楊曉玲教授。
楊曉玲教授說:“性格孤獨、孤僻的孩子與患孤獨症的孩子是不一樣的。孤獨症也稱自閉症,是發生在兒童早期的一種涉及感知、思維、情感、智能及社會交往等多方麵的發育障礙。患兒的父母如果注意仔細觀察,在孩子嬰幼兒時期就可以發現異常。例如:孩子不願與父母親熱,也沒有眼神情感交流,更不願接受父母的擁抱、撫愛;當父母或與他很親近的人離去時,他沒有依戀的要求,更沒有讓人抱的要求,表現得很冷漠;不喜歡與小朋友一起遊戲,隻喜歡獨自活動,症狀較輕的孩子也隻會看著別的孩子玩,不會參與;當別人呼喚他的時候,他漠然不應,無動於衷。多數患兒的語言發育遲緩,即使掌握了一定的語言,也不會用語言去與人對話,不會描述所見到的事物或達自己的要求。還有患兒雖然會說話,但卻很少說,甚至終生緘默。也有的患兒該說話的時候不說,而無人與之對話時,卻自言自語說個不停,而且說的話題與周圍的情景毫無關係。還有孩子可以認識很多字,但卻不會運用,隻是對字的結構感興趣。少數患兒具有計算或者機械記憶(例如記年、月、日)等某一方麵的超常功能,而語言、社交及自理能力等方麵卻表現出嚴重的智能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