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率很高的抑鬱症
據了解,當前世界十大疾病中,抑鬱症名列第5位,其患病率已經超過了人們認為很常見的咽頰炎和冠心病。預計到2020年將躍升到第二位,約13%~20%的人一生中曾有過一次抑鬱體驗。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提供的數據,在全世界範圍內,有三億四千萬抑鬱症患者,每年有一千萬到兩千萬人有自殺企圖。國內研究資料顯示,抑鬱症患者自殺行為的發生率為28.5%~63.7%,而有自殺行為者中大約70%患有抑鬱症。
周東豐擔心地說,女性的抑鬱症發病率為男性的2倍,青春期、絕經期、產後都是婦女抑鬱症的高危時期。兒童期不良的成長環境,心理社會環境,特別是不愉快的生活事件或長期心理衝突對發病都有一定的影響,各種軀體疾病也容易伴發抑鬱症狀。抑鬱症造成的經濟損失相當巨大,給家庭也造成沉重的經濟和精神心理負擔。在世界前十種致殘或使人失去勞動能力的主要疾病中五種是精神疾病,其中抑鬱症名列第一。重症抑鬱可高度致殘,即便是單純的抑鬱症狀導致的殘廢也比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嚴重。
二、易被忽視的抑鬱症
抑鬱症是高患病率、高致殘率的疾病,我們對此要有充分的認識。1993年世界衛生組織在15個國家或地區調查發現到綜合醫院內科就診病人平均被識別率為55.6%,上海的識別率僅為21%,能夠得到治療的僅為10%。而得了抑鬱症能夠主動就診或在家人、朋友同事幫助就診的患者更少。這說明公眾和醫務人員對抑鬱症的認識普遍不足。抑鬱症患者就診率低的原因是社會上廣泛存在對精神疾病的歧視以及病人的自卑感。人們常常把抑鬱症看作是性格的弱點,意誌薄弱的表現,或是過多地強調抑鬱症是精神壓力或精神刺激的結果,片麵地以為解決了現實問題,抑鬱症就自然消失了,無需尋醫問藥;又由於抑鬱症常常合並各種身體上的不適感,被懷疑得了各種軀體疾病,作了多種實驗檢查,卻沒有發現什麼異常,所以得不到適當的治療。
抑鬱症的常見症狀有哪些呢?周東豐說,一是興趣喪失、無愉快感;二是精力減退或疲乏感;三是精神運動性遲滯或激越;四是自我評價過低、自責,或有內疚感;五是聯想困難或自覺思考能力下降;六是反複出現想死的念頭或有自殺、自傷行為;七是睡眠障礙,如失眠、早醒,或睡眠過多;八是食欲降低或體重明顯減輕;九是性欲減退。以上9項症狀中存在4項即可作出診斷。
周東豐分析指出,抑鬱症雖然病因尚不十分明確,但它是一種有明確生物學基礎的疾病。目前研究提示它主要由體質因素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家係研究、雙生子、寄養子研究都提示個體的遺傳素質對抑鬱症的發生與有重要作用,其遺傳方式可能是多基因遺傳。抑鬱症是可以治療的疾病,但由於抑鬱症患者可能存在素質上的缺陷,病程有反複發作和轉為慢性遷延性的可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可以防止中樞神經係統不可逆的損害,足量足療程的治療可以減少疾病複發。
三、積極治療抑鬱症
現在有的人把抑鬱症比喻為心理感冒,周東豐認為,從抑鬱症的高發病率和發生的不可預測性這個角度看,這種比喻還算貼切。不過從抑鬱症的危害看,它比感冒嚴重得多,更需要人們加倍重視。抑鬱症首次發作的自然病程大約為6~24個月,不經治療即使緩解,複發的危險性也高達50%,兩次發作病人的複發率達70%,三次發作的複發率達90%。長期追蹤研究發現,抑鬱症未經充分治療病程呈慢性化傾向,長久不愈的抑鬱症患者中樞神經係統發生不可逆的損害,認知功能出現明顯的缺損,治療更加困難,完全恢複的可能性更小,也就是造成了所謂的殘疾。
周東豐呼籲公眾重視抑鬱症,因為絕大多數抑鬱症病人是完全可以走出困境,重新享受正常人的生活。關鍵是大家要了解抑鬱症的基本知識,病人和家人應消除自卑心理,主動求醫,社會成員拋棄歧視態度,幫助和關懷抑鬱症患者,醫務人員更多地熟悉抑鬱症的表現,讓病人從開始就得到明確的診斷、及時治療以及足劑量足療程的抗抑鬱治療,使他們成為一個社會功能健全的人。
四、自我擺脫抑鬱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