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心理疾病的自我防治(1)(1 / 3)

神經症、抑鬱症、精神分裂症、孤僻症等任何一種病症的防治都不是一項簡單的工程,需要社會、身邊的人以及個人等多方麵的配合,而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努力,本章係統地向你介紹如何預防和治療各種心理疾病。

第一節 神經症的防治

一、什麼是神經症

神經症俗稱神經官能症。《中國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二版》(CCMD-Ⅱ)中神經症的描述性定義:“一組輕度障礙,主要表現為:精神活動能力降低,情緒波動與煩惱,體感性不適增加。體查無器質性基礎。自知力良好,無精神病性症狀。病前有一定素質與人格基礎,起病與工作學習負擔過重或與精神應激因素有關,但精神就激因素沒有在心因性精神障礙中那樣嚴重,病程遷延,病程不足3個月者診斷為神經性反應。”由於各國學者理解神經症病因學觀點不一致,多年來對本症的命名、概念、分類等爭議較多。1980年美國精神病學會在精神病分類中刪除了神經症。我國學者仍認為神經症是一客觀存在的臨床實體,在CCMD-Ⅱ中將神經症分為八個亞型:焦慮症、癔症、恐怖症、抑鬱性神經症、神經衰弱、疑病症、強迫症及其他神經症。其共同點是:①起病常與素質和心理社會因素有關;②病前多有某種性格特征;③臨床上呈現出精神和軀體方麵的多種症狀,但無相應的器質性基礎;④除部分癔症患者外,一般意識清楚,與現實接觸良好,人格完整,無嚴重的行為紊亂;⑤病程較長,自知力完整,要求治療。

神經症是常見病,患病率相當高。WHO根據各國和調查資料推算:人口中的5%~8%有神經症或人格障礙,是重性精神病的5倍。西方國家的患病率100‰~200‰,我國為13‰~22‰。神經症也是門診中最常見疾病之一。

神經官能症病(或神經症)這一個詞彙,經常被使用,但它真正代表什麼意義呢?要用一句話為它下個定義是有困難的。但簡單說來,神經官能症就是“由於欲求不滿、抑壓、強度的不安定感所產生的情緒緊張,而衍生的不適應症狀”。

這種不適應症狀,並不是由頭部外傷、酒精中毒、麻藥中毒等等腦髓或神經組織受到破壞而產生。也就是說,在生理上沒有問題,而是機能上的障礙。隨之,頭腦變得奇怪,作出常人無法理解的言行。精神病患者喪失了“自己生病了”的意識及批判,神經官能症患者,則是過度意識到自己的病態。

在中國,神經症的病名曾引起不少人的誤解與恐懼。有的人把它與“神經病”混為一談。

“神經病”是指人體內神經係統受損後產生的疾病。這些器官的受損有一定的規律性,主要呈現感覺和運動方麵的改變,如感覺過敏、疼痛或麻木,但精神上沒有異常,不出現思維、情感和行為的破裂或紊亂。常見的神經病有坐骨神經痛,癲癇等。神經症”主要是由心理、社會因素導致產生的一類心理疾病,神經係統沒有病變,它的預後一般比神經病、精神病要好。

神經症與精神病也不是一回事。“精神病”是由於大腦機能紊亂,往往表現在人的精神活動的障礙,如感覺、知覺、運動方麵的障礙是不按神經分布的,有別於神經病。如精神分裂症、更年期精神病、老年性精神病,表現為精神失常。雖然有些神經病的患者,也可能有精神病狀(如腦萎縮產生的記憶困難),但這部分疾病,治療仍以治神經病為主。而絕大部分的各種精神病,治療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找到明顯的神經細胞或纖維的形態學上的改變。

說到底,神經症是一組功能性疾病,包括神經衰弱、癔症、強迫症、抑鬱性症、疑病症、恐懼症等。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大腦皮層功能發生暫時的、可逆性的紊亂,神經係統檢查及輔助檢查無異常。然而它們又有各自的特征,如神經衰弱容易興奮也容易疲勞的精神變化;癔症的發作性情感爆發或某係統、器官的功能突然障礙;強迫症的無法自控的思維或行為;焦慮症的煩躁不安、緊張焦慮;抑鬱性神經症的多愁善感、抑鬱不安;恐怖症的杞人憂天、無可名狀的恐懼;疑病症的多疑善慮,老是猜疑自己被人欺騙,或要遭遇到不測。為什麼會有這些特征呢?因為大腦是各係統、各器官活動的指揮者,又是思維活動的物質基礎,其功能的複雜性決定了症狀的多樣性。

據資料顯示,我國神經症的患者有2000多萬人,並有逐漸增加的趨勢。盡管這是與社會進步、社會發展相伴隨而生的“文明病”,但是我們切不可忽略這個文明外衣包裹下的心靈之結症。當我們歡欣鼓舞地跨入21世紀,我們更有理由活得健康和快樂。

二、我們時代的神經症人格

有些人,需要另一個人的愛是為了獲得對抗焦慮的安全感。他並不知道自己內心充滿焦慮,不知道自己因此不顧一切地要抓住任何一種愛以獲得安全感。他能夠感覺的僅僅是:我喜歡這個人,我信任這個人,我完全被他迷住了。然而,他這種自己覺得是發自內心的愛,卻很可能隻不過是對某種仁慈產生的感激,或隻不過是由某個人、某種情境所喚起的希望和溫情。那個在他身上喚起了這種希望的人,不知不覺地被他賦予了某種重要性,而他對那人的感情則會表現為愛的錯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