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睡眠質量: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多有睡眠不好的現象。主要表現為入睡困難、淺睡多夢、易醒或早醒。心理疾病可以引起睡眠障礙,而睡眠障礙同樣也可以誘發心理疾病。
觀察疾病:認識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對“心理疾病”過於敏感,對其采取否認、拒絕、回避的態度。有心理疾病的人心理比較脆弱,凡事總往壞處想,多數不能正確對待疾病,不願意或者接受不了,以至於拒絕與醫生合作,甚至不肯服藥。
二、心理正常和異常的區別
心理異常的實質,就是異常心理的原因、機理和心理結構問題。心理異常是大腦的結構或機能失調或者人對客觀現實反映的紊亂和歪曲,既反映了個人自我概念和某些能力的異常,也反映為社會人際關係和個人生活上的適應障礙。
但是要清晰地判別正常心理和異常心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異常心理與正常心理之間的差別常常是相對的,兩者之間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有本質的差別;但在更多的情況下又可能隻有程度的不同。其次,異常心理的表現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諸如生物因素、心理狀態、社會環境等,所取的角度不一樣,標準也就不一致了。其三,單純的心理問題目前並沒有什麼儀器可以檢查化驗,全靠專業人員的臨床經驗進行主觀判斷。
目前最常用的區分標準主要有如下幾種:
1.自我評價標準:如果自己認為有心理問題,這個人的心理當然不會完全正常,但一般不可能存在大問題。心理基本上正常的人,完全可以察覺到自己心理活動和自己以前的差別、自己的心理表現和別人的差別等等。如果不認為自己有心理問題,也不能證明當事人就正常,具體請看第四個標準。這種自我評價在精神科叫自知力,屬於CCMD-3中國精神疾病診斷標準的嚴重程度標準之一。
2.心理測驗標準:心理測驗通過有代表性的取樣、成立常模樣本、檢測信度、檢測效度和方法的標準化,才能形成測評量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專家的主觀看法,但是,心理測驗也存在誤差,目前並不能代替醫生的診斷。
3.病因病理學分類標準:這種標準最客觀,是將心理問題當作軀體疾病一樣看待的醫學標準。如果一個人身上表現的某種心理現象或行為可以找到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變化的依據,則認為此人有精神疾病。其心理表現則被視為疾病的症狀,其產生原因則歸結為腦功能失調。這一標準為臨床醫師們廣泛采用,但是診斷範圍狹小,對於象神經症和人格障礙則無能為力。CCMD-3中國精神疾病診斷標準也采納了病因病理學分類標準。
4.外部評價標準:人的心理活動總是表現在生活的各個方麵,如果大家都認為某個人有問題,一般就是正確的。即使旁邊人沒有看出來,專業人員也可以通過各種表現判斷當事人是不是有問題,專家對症狀的分析就形成症狀學分類標準,目前CCMD-3中國精神疾病診斷標準主要是按照症狀學分類的。
5.社會適應性標準:在正常情況下,人體維持著生理心理的平衡狀態,人能依照社會生活的需要適應環境和改造環境。因此,正常人的行為符合社會的準則,能根據社會要求和道德規範行事,亦即其行為符合社會常模,是適應性行為。如果由於器質的和或功能的缺陷使得個體能力受損,不能按照社會認可的方式行事,致使其行為後果對本人或社會是不適應的時候,則認為此人有心理異常。這裏正常或異常主要是與社會常模比較而言的,在目前的CCMD-3 中國精神疾病診斷標準之中放在嚴重程度標準一項——即社會功能。
三、青少年是比較容易患心病的群體
1.當心“乖”孩子有“心病”
“暑假來我們這裏進行心理谘詢的孩子中,‘乖孩子’占了一半左右。”一個心理谘詢中心的心理谘詢師在記者采訪中這樣回答。乖孩子習慣於聽話,不懂得表達不同的意見,但是他的內心卻是有想法的,這種想法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爆發出來,通常表現為厭學、不與同學交往。
如果家長發現孩子休息時間隻是自己看書、看電視、很少說話,也很少提到學校的活動和同學,那麼就會有過於內向的可能,需要及時谘詢。
統計表明,該心理谘詢中心暑期接待的學生比往常多出30%,多為中小學生。家長帶著孩子來谘詢有80%是因為學習問題,其中內向的孩子占70%~80%。
內向的孩子一般習慣於聽家長的話,習慣於服從,而家長會覺得孩子很“乖”,就會忽略孩子性格上的因素。在來谘詢的孩子當中,絕大部分性格障礙已經形成了,這與家長一味地隻看重學習,不重視孩子性格的塑造和培養有著密切的關係。
孩子的性格並不完全是先天的,有很大一部分是後天形成的,家庭的環境、父母的性格、教育方式和人際關係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果家長發現孩子休息時間隻是自己看書、看電視、上網、很少說話,在家人麵前很少提到學校的活動和同學,那麼就會有過於內向的可能,需要及時谘詢。孩子在高中以前的可塑性很強,世界觀、價值觀都還沒有完全形成,年齡越小就越容易調整過來,在成長中的苦惱也會相對減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