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了解自己的“心病”(1)(2 / 3)

同樣讓人沉思還有自尊與自卑。修辭學說自尊包含獨立意誌、自由、自信、樂觀、成就感與榮譽感。自卑是自我評價低,妄自菲薄,謹小慎微,甚至自暴自棄。心理學卻認為人的成就恰好是自卑心的作用,人尋求卓越正是對自卑的一種補償行為。在我看來並沒有自尊這種精神現實,自尊隻是自卑在人際社會中的麵具,它像精神現實中的“皇帝的新衣”。和自信與不自信一樣,自尊與自卑也是文化割裂與建構的產品。那麼,它們之間有什麼樣的關係呢?不自信、自卑是土壤,自信和自尊隻是地上的莊稼。用一棵樹來形容,前者是樹,後者隻是樹上結的果子,文化可能以果子的香甜來標定樹的價值,但沒有樹哪有果?果雖然可以解人以饞,果人以腹,樹卻也蔭澤土地,富庇眾生。

當你高昂著自信、自尊的頭時,真的還那麼有底氣嗎?難道還不能稍許保留一點無知之心、謙卑之心、敬畏之心嗎?(坦誠地接納)不自信和自卑的心才可能使人們到達心境平和、樂天知命的精神境界。

真正自信的人內心是平和的。他人的優點非但不會對自信的人造成威脅,反而會成為一麵鏡子。因為,自信的人總是在別人的身上找到自己的不足,學習別人的優點來改正自己的缺點,用他人的缺點來對照自己,取長補短,提升自己的內在素質。

自信的人生活在進步之中,伴隨著他生命腳步的永遠是進取。

2.認識自己

生於天地之間,存於社會之中,我們不能做沒有精神追求的行屍走肉,而是應該做個有個性,擁有自我品格的獨立的自己。一個精神生活很充實的人,一定是一個很有理想、很高尚的人。不做物質的主人的人,肯定需要用精神來支撐,支撐自己的思想天空。

早在戰國時期,頗具才能的孫臏被嫉妒自己的奸臣小人所害。孫臏遭受酷刑,嚐盡了各種苦頭,關在一個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鬼地方,甚至忍受了被挖去膝蓋的痛苦。可是,他沒有因此而屈服,相反的,他忍辱負重,憑借思想意誌堅持的動力,促使他完成了《孫子兵法》的偉大著作,為後代的人們提供了豐富的兵法知識。是他意誌的堅定,思想的獨特,是精神支撐起他的思想,讓他成為後人尊崇的人。

法國存在主義小說家和戲劇家阿爾貝加謬筆下的西西弗,在古希臘神話中是個頗為人讚揚的人物。他受到了上帝的懲罰,每天去推永遠到達不了的山頂的石頭。命運在開這麼大的玩笑,讓他承受非人般的痛苦與折磨。雖然無法擺脫命運的安排,但堅持的信念還在,執著的精神依舊。盡管隻是肉體上的疲勞,但他獲得的是思想上的滿足和精神上的喜悅,他認為自己是成功的,他認為自己獲得了付出的成果。是堅持的動力支撐著他前進,是堅定的信念支撐著他進步,是執著的精神支撐著他拚搏。

說起北大,我國的最高學府,居世界名牌大學的前列,仍是以精神的富有支撐起這赫赫有名的名聲。對於北大,物質上的匱乏是存在的,物質條件也是很差的,可是北大學生卻不以此為辱,他們精神上的富有已經遠遠超過對物質方麵的追求。每一個人都是充滿情趣的高雅、充實、聰明的精神者,是精神支撐起他們的精神家園、生活情趣。支撐,人人都需要支撐,而且,更是精神上的支撐。

“如果一個人沒有精神支柱,他就要受到世界的束縛。”高爾基說。從而,我們便可推知,一個人有了精神支柱,將擺脫世界的束縛,即受到世人的尊崇。“孫子臏腳,《兵法修列》。”孫臏如此,西西弗如此,北大學生亦如此。用精神支撐便會充實自己的精神生活,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超越自己的思想天空。

二、怎樣從自卑到自信

隻有打破自卑的惡性循環才能建立自信,才能使個人的潛能得以挖掘,能力得到發揮。

1.積極與他人交往。自卑的人長期獨處,會使心理活動走向片麵,隻看到自己的不足而忽略了自己的優點,從而陷入深深的自卑之中而不能自拔。當積極地與他人交往,注意力就會被他人所吸引,心情就會變得開朗,並能多方位認識他人和自己,由此調整自我評價,提高自信心。

2.消除環境中的不良刺激。父母和教師要注意不要輕率地評價孩子與學生,尤其不要隨意貶低他的個人能力或品質,以免損害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從個人角度來說,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對於貶抑性的評價不要盲目接受。此外要學會把貶抑性的評價化為自己積極向上的動力,看成是對自己的鞭策和督促,這樣也能防止自卑感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