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不要怕說“我有病”(5)(1 / 3)

生活中要充滿笑聲、歡樂,讓不快、憂鬱統統撇在一旁,讓生活充滿活力、充滿激情,盡情享受生活的每一天、每一時、每一刻。

自尋快樂。真正的快樂來源於參加有意義的活動,得到他人的承認,從客觀上證實自我時產生的。心理學家們為我們提供了幾種找樂的活動。

(1)讀書為樂。讀書可以使人聰明,明白事理;讀書讓老人年輕,富有活力;讀書可調解人的情緒;讀書能保持觀察事物的敏銳能力,不斷更新和豐富知識。好處極多,難怪古人說:“書猶藥也,善讀可以醫愚。”今人說:“讀一本好書像交了一個益友。”

(2)書畫為樂。有人研究發現,人在寫字時,心跳有規律,呼吸深而長,出現增強思維和創造的腦電波。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用自己的體會告訴我們:“書畫益身心,有樂無煩惱”。難怪書畫家都長壽,齊白石97歲、喻育之104歲、孫墨佛、蘇局仙都壽逾百歲。

(3)助人為樂。樂於助人的人,容易結交朋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可以與朋友共享喜悅,歡樂增倍,可以向朋友宣泄內心痛苦,掃除憂傷,則痛苦與憂傷減半。有了知心朋友,就有了心理保健醫生。幫助、關心他人疾苦,能起到解脫自己的作用,可以使你得到他人的支持和援助,在困難時幫你闖過難關,助人是極好地排除消極情緒的良方。

(4)知足常樂。這句話是我國民間長期流傳的一句成語,是古代在長期生活實踐中總結的寶貴教益。知足使人變得實際、感到幸福。知足就沒有抱怨,凡事滿足,這樣才無憂、無怨快樂地過日子。

(5)苦中求樂。俗話的“不受苦中苦,難得甜上甜”,雖然說的是對人成長有好處,但老年人遇到困難,能看得開、想得通、放得下,還勇於接受,並克服了困難,取得了成就,這時就會感到一種幸福,獲得了歡樂。

善待生活中的壓力。人生活在現實社會裏,同時也生活在自己的心理環境中。現代社會是競爭的社會,有競爭就有壓力。在人生旅途上,固然有采擷不完的甜蜜之果,但更多的是要麵對艱辛,品嚐苦澀。事業不順、學業受阻、愛情失意,疾病纏身,偶遇不測等,哪一件不令人揪心,哪一件不是對人的意誌力的考驗。隻要人活著,就不可能不承受壓力。正如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壓力”權威漢斯·塞利博士所說的那樣,壓力是一種客觀存在的正常現象。人生在世,不可能生活在沒有任何壓力的環境裏。常人說:“人生之難,勝過逆水行舟”。因為生活經常事與願違,不如意事常八九,理想與現實經常困擾著生命。因此,蘇東坡發出“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的慨歎。

在壓力麵前,並非人人都能善待。有人在壓力麵前失掉了勇氣,滿腦子的憂愁和退縮,任憑命運的擺布。這隻能說明他生命力量的懦弱。憂愁永遠擺脫不了壓力的困境,而隻能消磨你的意誌和自信,隻能使你失去對生活的信念,拒絕生活的享受。

生活告訴我們,木以繩直,金以淬剛。“不經曆風雨,怎麼見彩虹。”世界上沒有未經過艱苦磨難而成大業者。戰勝壓力,才能獲得勝利的喜悅。實際經驗已證明,人的潛力是巨大的,在通常情況下隻是較少被激發出來,隻有在一定的壓力的推動下,一個人才能充分地發揮其潛能和力量。

生活中再苦再難也要堅強,隻為期待遠程,人生豪邁,遇到挫折,從頭再來。

“境由心造”,需要我們選擇快樂的心境。在人生的道路上,挫折和失敗是難免的,應該明智地看待這一切。生活中難免磕磕絆絆,但人是生活的主人,生活的色彩靠自己點染,生活的格調靠自己把握,生活的質量靠自己去提高。如果你以飽滿的熱情對待無比苦澀的日子,那麼這些日子也必將充滿明媚的陽光。

“境由心造”,需要我們心平如鏡。人貴有自知之明,喜悅源於滿足,私心常添愁懷。不卑不亢,不趨小利,才能靜靜用心體會世界上各種美好的東西。

“境由心造”,需要我們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人的富有是開心,開心是健康長壽之源。

“境由心造”,我們應該好好地把握它。

時代變革給人們帶來了一係列的衝擊和刺激。人迫切需要心理平衡。唯有健康積極的心理狀態,才有真正的心理平衡。

積極健康的心態,就是自信意識,成功心理,能夠有意識地追求和表現自己的人格魅力與人生價值。反之,心態不健康的人,總有一種不平衡的心理,即使百般尋求平衡,也如夢幻浮雲,不能如願。

1.寬容是與人交往的潤滑劑。寬容不但是做人的美德,也是一種明智的處世原則,是人與人交往的“潤滑劑”。常有一些所謂厄運,隻是因為對他人一時的狹隘和刻薄,而在自己的前進路上自設的一塊絆腳石罷了;而一些所謂的幸運,也是因為無意中對他人一時的恩惠和幫助,而拓寬了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