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地說,為了防治不良情緒的產生,可通過心理衛生以及改變飲食的方式和內容而收到較好的效果。在已經出現不良情緒以後,可依靠“情緒鍛煉”來轉變或消除之。至於因疾病引起的情緒失常——精神病,則要找醫生、服藥治療了。
良好的情緒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證,也是身心和諧的象征。但是,保持良好的情緒,特別是當環境變遷或遭遇不佳時,不是所有的人經常都能辦到的。
所謂情緒鍛煉,就是在各種情況或遭遇下,調整和控製不良情緒的產生、發展,運用不良情緒的排遣法和轉變法。必要時,針對自己可能產生的惡劣情緒,立下一至幾條戒律或座右銘。當然,並非所有人皆應如此照辦,而應由個人根據自身的需要,適當地進行自我的情緒鍛煉。
調整和控製不良情緒。為了調整和控製不良情緒,可以參照以下做法:
(1)激怒時,要疏導、平靜;憤懣時,要克製,遵循“遇事不怒”古訓,對任何事都要采取分析的態度,先理出頭緒來,再慢慢解決之。
(2)怨恨時,要寬大為懷,“天下沒有不可了結的事”。過喜時,要收斂,以防“樂極生悲”。
(3)憂愁時,宜釋放、自解,善於自我排遣。還要提醒自己:“憂愁沒有用,與事無益,還是麵對現實,想想辦法”。
(4)悲傷時,要轉移,自找娛樂,使心胸開闊些,盡量做到樂觀、豁達。
(5)孤獨時,要交朋友。在人際交往中,不必過分沉默,也不要談得過分。
(6)驚慌時,要鎮定、沉著。遇事不慌,安然處之,學會在“逆境”中處理問題的方法。
(7)恐懼時,尋求支持、幫助。要善於接觸他人,以增強勇氣及生活的信心。
(8)思慮時,應分散、消遣之。性情固執的人,要改變自以為是的思想方法,學會聽取別人的意見。
(9)疲勞時,學會休息,鬆弛精神,做到勞逸結合,遇事量力而行。各人隨壓力的大小不同要有自知之明,適可而止。
(10)空虛時,要找些事做,如書法,繪畫、對弈、養花或其他力所能及的公益工作,以寄托精神,充實生活。
不良情緒的排遣和轉變法。當不良的情緒經過調整和控製,還不能消除時,則可運用以下方法:
(1)能量排選法。讓不良情緒的破壞能量轉化為有用的能量。這時,可去做自己喜愛的任何工作或事情,因為工作(或勞動)是防治各種情緒病的良藥,甚至是特效藥。
(2)自我鼓勵法。任何人在痛苦、受打擊或逆境麵前,隻要能夠有效地進行自我鼓勵,就會感到有力量而振奮起來。故在遭受挫折時,可用生活中的哲理或某些明智的思想來安慰自己,或鼓勵自己同痛苦和逆境作鬥爭。
(3)轉移法。將不佳的心境向寬慰和歡樂的情緒轉移。例如,可同小孩一起玩玩。因小孩天真爛漫的孺子之心最純潔,和他們在一起,會被他們的童心所感染,暫時忘記掉憂愁。或者是散步、聽輕鬆歡快的音樂等等。
(4)自我語言暗示法。語言對人的情緒是具有很大的暗示和調整作用的。例如,精彩的相聲,使人捧腹大笑;汙言穢語,使人不快與憤怒;精辟而中肯的論述,使人拍案叫絕;而平庸冗長的報告,則使人昏昏欲睡。因此,當不高興時,可以連續默念“喜笑顏開”等使人高興的詞句,而且,想象那些令自己愉快的情景;在驚恐時,心裏默念:“要鎮靜,不用怕”;遇到令人憤怒的刺激時,心裏默念:“不要發火,要息怒,怒則失智”;在感到緊張時,心中默念:“不要慌張,急則失誤”;在有為難處時,要想到“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樣,不良的情緒和心情,便會逐漸變好。
(5)對比解憂法。對老年人來說,“對比”得當,可以解憂。例如,年紀大了可能在生活中有諸多不便,但和別人相比,卻有很多的時間來慢慢處理;對許多事情已力不從心,但外來要求和應負責任比別人少些、輕些;健康狀況不如從前了,但休養和保健條件比以前好些;交際往來不如以往熱鬧了,但時間、精力比以往節省了等等,也就是說,能夠恰當地進行對比,就會發現許多事雖然不能盡如人意,但也沒有什麼嚴重的,不值得時時放在心上作繭自縛。
(6)自我解脫法。在發怒或不樂時,可去照鏡子,會發現自己滿臉愁雲或滿麵怒火,板著臉,難看的很。不如笑笑,苦中作樂,如此這般幾次,心中的怨或恨、怒或愁都會消散了。
在遭受到錢、財物的損失,覺察到自身的物質利益損失的同時,就立刻想到:一切乃身外之物,丟就丟了。這樣,就可使自己從煩惱中解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