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不要怕說“我有病”(3)(3 / 3)

我們需要朋友,但不能完全依賴朋友,不能對朋友有過高的期望。如果一個人太依賴友情,那他從友情中得到的往往不是快樂,而是苦惱。如果把快樂寄托在別人的身上是很危險的,不管這個人是你多麼親近的人,父母也好,愛人也好,子女也好,寄托的結果往往是失望。倘若我們對別人沒有太多的奢望,就會減少很多患得患失的煩惱。

三、學會自我保健

自我保健的內容,根據美國資料,主要是采取四項基本自我保健行動——不吸煙、飲酒適量、堅持鍛煉。注意飲食的量和質。在我國要發揚中國的特色和優勢來開展群眾性的自我保健活動。

1.心理保健:塑造良好的心理個牲

良好的心理個性,即心理上的穩定,可抑製不必要的緊張心態,抵禦或排除憂愁、煩惱、恐懼等不良影響,從而可以避免引起內分泌激素的副作用,以保持血液質量、髒器功能及神經係統的正常活動。

以上三項,就是進行自我保健所要采取的首要措施和內容,也就是健康與長壽的三個關鍵因素。

因此,要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以維持心理平衡。人們普遍認為保持心理健康應從下列三方麵進行鍛煉:內心應始終處於比較平衡與滿足的狀態。善於保持積極、樂觀和愉快的情緒;能正確地認識自己和正確地對待外界的影響;有自我控製的能力。

心理健康不像軀體的生理活動那麼容易定出公認的標準。因此就有多種意見和標準,主要的介紹如下:美國學者坎布斯認為的四種特點:

(1)積極的自我觀念;

(2)恰當地認同他人;

(3)麵對和接受現實;

(4)主觀經驗豐富可供采用。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和密特爾曼的心理健康十條標準:

(1)是否有充分的安全感;

(2)是否對自己有充分的了解,並能恰當地評價自己的能力;

(3)自己的生活目標和理想能否切合實際;

(4)能否與現實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

(5)能否保持個性的完整與和諧;

(6)能否具備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

(7)能否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8)能否適度地表達和控製自己的情緒;

(9)能否在集體允許的前提下有限度地發揮個性;

(10)能否在社會規範的範圍內,適度地滿足個人的基本需求。

心理專家許淑蓮教授對心理健康概括如下五點:

(1)熱愛生活和工作;

(2)心情舒暢,精神愉快;

(3)情緒穩定,適應能力強;

(4)性格開朗,通情達理;

(5)人際關係適應性強。

北京大學心理係教授薑德珍綜合、歸納國內外的研究,提出一個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四項特點:

(1)熱愛生活,喜歡活動。他們有明確的生活目標和有力的精神支柱,在有限的日子裏生活得有意義。喜歡聚會,在活動中樂於奉獻、發揮聰明才智,並從中獲得滿足與激勵,體驗到自己的人生價值。

(2)心情愉快,能夠控製情緒。他們胸懷博大、瀟灑、保持愉快、滿足等積極情緒。順境時不狂喜,逆境與不幸時不悲觀失望,對什麼都能泰然處之,對死也視作徹底的安息。

(3)麵對現實,善於適應。這一特點是最難理平的心理狀態。要有自知之明,做到樂天知命,知足常樂,以科學、樂觀的態度理解與對待事物的發展變化,順應自然。既不埋怨對己不公,也不抱怨自己沒有機遇,盡可能地去適應社會中的各種變化。自己能力達不到的事不去強求,隻在社會規範允許範圍內滿足自己的需要。

(4)人際關係協調、家庭和諧。心理健康的人感情真摯,平易近人,寬大為懷,富於幽默感,對人對己能恰當評價,即能理解人,也能被人理解,以信任、諒解、尊敬的心理與人相處,重“予”不重“取”。家庭中夫妻和睦,與兒女關係則是父慈子孝,對子輩既有愛心,又嚴格要求。

與心理健康標準相關的問題的是如何區分人的心理年齡與社會心理年齡。

我們通常指的年齡是指從出生時起至今為止累計的實際年限數,又稱“時序年齡”。醫學上還使用一種“生理年齡”,用以表示隨著年齡時限的推移,機體結構和功能的衰老程度。“時序年齡”和“生理年齡”往往並不同步。如某人的“時序年齡”已是70歲了,可是他手的握力強度,仍如他40歲時,那麼,這位70歲的老漢,肌肉活動的生理年齡實際上隻有40歲。當然,全麵估計一個人的“生理年齡”大小,要根據多項生理指標來進行綜合判斷。

作為心理發展指標的“心理年齡”,是指根據標準化智力測驗量表的“常模”,來衡量一個人的智力水平。即用它來表示人的心理發展的絕對水平。以兒童為例,有的可能“時序年齡”小於“心理年齡”,表示其智力水平較高,反之,“時序年齡”大於“心理年齡”者,則表明該兒童的智力水平較低。“社會心理年齡”者,即主觀感受年齡,用以表示由社會因素和心理因素所造成主觀感受的老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