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不要怕說“我有病”(2)(2 / 3)

第二節 現代人與“心病”

一、心病不是一種時尚

仿佛一夜間,鋼筋水泥的城市森林裏湧入諸多“不速之客”——他們個個研習攻心魔法,人人手握心術專學之資質證明,或開診所做谘詢,或做訪談搞研究,還有機構專門培養心理保健師,一時間,報名者踴躍。更有身邊“案例”佐證:本人最近一個月內,已經聽見幾個人說,在讀或者剛讀完心理學某學位了。

不知道現代人壓力大,口頭禪改用“鬱悶”一詞了嗎?沒看見偉仔們也要找慧琳們,訴訴無間道之苦悶嗎?看,都市人有多脆弱,心理醫生的“市場”就有多大。

據說,這也是時下流行的一種時尚。

世界衛生組織在定義人類健康標準時,把心理健康當作其中主要因素來對待;現代人作為社會屬性的一麵,常常陷入不平衡的心理困境中——從這兩方麵說,心理學受到重視當是一件好事。可是,這陣標榜時尚的風刮來,總讓人感到有些不適,甚至不安,莫非現代病人真的越來越多?病得越來越重?

發短信該是一種時尚吧?可是你知道嗎,英國的研究人員發現,越是頻繁收發短信的人,他們所表現出來的社會憂慮感和內向型個性就越強烈——這樣的結論想必也不是人們心中所願。

都市人不假思索地追求時尚的生活方式,也常常讓原本優質的事物出現色香味的偏差。不過,與其被“時尚”施了魔法,不如以平常心來增加自己的定力。再說了,心態平和也是心理醫生應該具備的一種潛質。

二、苦惱像瘟疫一樣蔓延

社會的巨大變化對中國人的心理造成巨大衝擊,有段時間很流行一句話是:不是我不懂,是這社會變得太快。父母和孩子,老師和學生,一個家庭的三代人都留下自己那個時代的社會烙印,混在一起時就必然會有衝突,孩子是弱勢的一方,如果彼此不能溝通理解的話,悲劇就發生了。現在的孩子為了成績,為了考重點,上大學,以後找個好工作拚命讀書,好容易熬出學校,發現工作不是那樣好找,好容易找到工作卻不一定自己喜歡或長久,要成家還得有錢給自己找個窩,有了家還不知哪天又沒了......總在壓力中生活,有時就不知自己活著為什麼了?許多家長自己都不知道,更不知道如何去引導孩子應該具有怎樣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了。一位僅高中畢業,身家過億的年僅25歲的總裁說:首先他為自己負責,對自己都不負責怎麼會對別人負責呢?

德國之聲報道,世界上每三起自殺事件中就有一起發生在中國。輕生者多為涉世不深的青少年。

14歲那年的任天輝一向成績優異,卻在一次升學考試中意外敗北,與重點中學失之交臂。痛定之下,任天輝想到了自殺。就在他站在屋頂上,縱身俯躍之前的一刻,母親及時製止了他。但任從此未能走出精神分裂的陰影。

22年過去了。任天輝在北京一家精神病醫院裏苦捱年月,好轉跡象卻是絲毫全無。任的母親曼玉華將兒子的悲劇歸罪於過於嚴苛的教育製度。他說:“學生們的壓力太大了。”苦惱像瘟疫一樣蔓延。中國抑鬱症及恐懼症患者人數節節攀升。身心稚嫩的青少年首當其衝。據統計,患不同程度心理疾病的中學生及大學生比例高達30%之多。

尋根究底,近20多年來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革為國民內心的不安與憂患埋下了伏筆。與經濟改革接踵而至的是家庭破裂、飯碗不穩以及工作及學業競爭的日益白熱化。北京師範大學的心理治療師薑雲(音)說:“以前什麼都由國家包了,落在個人肩上的負擔很小。如今大多數人隻能自己孤軍奮戰。”

現代化的中國──難道就是要使人瘋狂?

官方數字顯示,中國大約有8300萬精神病患者,世界上每三起自殺事件中就有一起發生在中國。自尋短見者的年齡大多介於15歲至34歲之間。

加拿大醫生邁克爾·菲利普斯深深為中國的高自殺率感到震驚。他說服衛生部在北京建立了一處自殺研究及預防中心,並自2003年以來,開通了一條谘詢熱線。菲利普斯說:“我們接到過許許多多的求救電話,年輕人占了多數,其中不少是大學生。”受過專業訓練的心理醫師平均每月提供2萬通電話服務。

迄今為止,中國國內的心理治療依然極度匱乏。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中國每10萬戶居民僅擁有1.3位心理醫生,大約隻占德國的十分之一。全國範圍內的兒童心理學醫生人數總共不超過150名。

生活在偏僻鄉村的8億農民更是對高尚意義上的心理保健聞所未聞。父母將瘋孩子拴在院子裏,患癡呆症的老人被鎖在棚屋裏,這樣的現象不在少數。

北京師範大學的心理學專家薑雲稱,近幾年來,心理健康問題逐漸引起社會關注。加拿大醫生菲利普斯也證實了這一點,但他同時表示:“目前隻有精英階層才消費得起心理谘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