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不要怕說“我有病”(2)(1 / 3)

首先,有很多不利因素會給你帶來壓力,你需要做好準備。(其實社會生活總是充滿壓力,應對壓力的技能就是很重要的適應技能)例如,你長期脫離社會環境,不可能一下子就很適應社會環境,要做好這樣的心理準備。現在的就業形勢不是很好,如果加上你沒有市場要求的經驗與技能,可能會在較長時間裏找不到工作,這也需要做好心理準備。你要學會一些心理調節手段,比如體育鍛煉、與朋友交流、為將來的職業做做準備等等,這樣就可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機遇降臨的時候就能夠抓住。

第二,要善於借助外力,善於學習。由於自己的基礎較差,這就需要善於學習,善於借助外力。可以與人多多交流有關的信息。例如,麵試容易緊張,不要簡單的歸因於自己的心病,其實沒有心病的人也是會緊張的,可以向他們請教一下如何應對緊張。也可以詢問他們是怎樣尋找工作信息的,甚至可以發動親戚朋友家人給你提供具體的就業信息。有時某項工作有某種具體技能可以向有這種經驗的朋友及時請教。總之,麵對困難不要害怕,而是要開動腦筋,挖掘自己所有可以動用的資源,這樣就會慢慢積累自己適應社會的能力。

應該說到了這個階段,“革命尚未成功,同誌仍須努力”,不攻克這個階段,前麵的戰果可能會散失殆盡,因為無法適應環境,會帶來很多壓力,會打擊你的自信心,在狀態不佳的情況下,所謂的心理疾病症狀就會出現。但是隻要克服這個困難,就是真正戰勝心理困擾。

3. 第三階段:心病恢複階段

階段的劃分以關注為指標,每個階段從三個緯度論述:對症狀的關注、對發展的關注與自我改變的動機結構。可以看出下麵的論述中有些緯度沒有論述完整,需要進一步思考。

I 症狀關注期:

1級:症狀很嚴重,隻能依靠藥物治療,當事人自我改變的動力微弱。

2級:受症狀困擾較為嚴重,負性情緒較多,積極行為相對較少。對心病存在強烈的否定和恐懼態度,幸運的是這種逃離痛苦的負性動機為治療心病提供最初的動力。

3級:雖然受症狀困擾較為嚴重,負性情緒較多,積極行為相對較少,但是開始了一些積極行動,帶來了一些良好體驗。此時對心病仍然是否定和恐懼的心理占主導方向,但是因為有了正確理論的指導,破除了“無藥可救”的悲觀想法。負性動機仍然占據主導,但是初步的成績成為促進其行動的積極因素。

II 症狀共存期:

4級:症狀和負性情緒開始減少,積極行動帶來初步的成果。對心病的否定恐懼明顯下降,增強了克服心病的信心。

5級:症狀和負性情緒處在一個相對較低相對平穩的階段,但是會有不定期的加重現象。積極行為較多,但是受到低穀的影響,或者有“歇一歇”的鬆懈思想,可能會有波動。這個階段是初期成果的鞏固階段,是真正理解心病本質在實踐上的突破關鍵期

6級:症狀會有進一步的減少,低穀期也相應減少。由於有了前一個階段的積累,已經能夠正確理解心病的本質,正確對待出現的心理不良現象。消極動力減少,追求美好生活的積極動力開始占據優勢。

III 發展關注期:

7級:真正開始關注自己的學習、工作與愛情(婚姻),雖然也有情緒的低潮,但是已經不再把它們看成心理疾病,持一種否定態度。生活的重心是如何經營這些人生任務,實際的行動也有較大的投入。

8級:在經營人生任務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實際的問題,但是並不會為此特別苦惱,而是積極尋找解決方法。在這個階段,會積累一定的事業、情感方麵的基礎,基本適應生活。

9級:能夠很好地適應生活,與人關係良好,能夠很好適應生活的變化。此時自我實現是人生的動力。

四、大學生如何克服心病

目前大學生中有的是“畢業恐懼”不願離校,有的是談了戀愛無心學習,還有的長期被人際關係所困擾,一些重點高校的學生甚至嚴重到無法堅持學業、想休學的地步。於是不少人趁開學前向專家尋求“良方”。專家指出開學前大學生尋求心理幫助主要有三大類:一是由具體事物引起的心理障礙,比如考試焦慮症、人際關係不協調等;二是情感類的心理障礙,比如麵對戀愛、麵對親情產生困惑等;第三類是關於如何應對競爭壓力、怎樣麵對求職麵試等在就業過程中遇到的心理問題。產生這些心病的主要原因一是大學生麵臨一定的就業競爭壓力;另外暑假中大學生走出校園,直接麵對社會、家庭,從中接觸到了在校期間得不到的複雜信息,原先的價值觀和學習態度受到衝擊,就產生心理障礙。他們中不少人也認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主動要求得到心理幫助。

專家們認為克服“心病”主要還從自身下手。大學生的生活不應當失去“校園階層”的文化品位,對外界的物質誘惑要有正確的鑒別能力,不要輕易被眼前的信息所迷惑。一旦遇到了自身無法判斷的變故,一定要求助於社會經驗較豐富的長者。同時在暑假尾聲應該提倡大學生過健康、充實的生活:多做規劃,多參加體育鍛煉,培養高尚的興趣愛好;在學習方麵多做一些和今後畢業有關的社會職業交流,如參加單位實習、預習功課等,盡快建立和學校生活適應的作息模式,改掉不良的生活習慣。而學校也應該重視大學生“開學不適應症”,理解大學生正常的情緒波動,積極引導學生的心理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