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英子的這類表現,耳靈很欣慰。英子從小就有這樣的東西歸位、歸類的意識,對於今後的學習以至工作,會有好處的。
邏輯上說,生活上有條理,學習上知識的積累也會精細,工作時也就不會丟三拉四。
關馨要給英子買玩具,耳靈不讓。耳靈用自己的方法,給英子弄出不少玩具、玩具多到裝滿了兩個百寶箱。準確的說,應該叫百寶筐。一個是裝水果的漂亮箱蓋,一個是曾經裝了精品水果的塑料筐。
不給英子買玩具,耳靈有自己的考慮。不在玩具上花錢,是基於“窮養”的思路。不買玩具,並不意味英子沒有可玩的玩具。
英子的玩具多是因地製宜。湯勺敲在碗邊發出響聲,英子好奇。紙巾吹一口氣飄動他好奇。小方塊白紙用指頭彈一下他好奇。一句話,隻要英子好奇的東西就是不錯的玩具。耳靈甚至認為,睡覺用的被子,穿的衣服,戴的帽子,都可以成為幼兒的玩具。
耳靈把身邊的東西全都利用起來。衛生紙中間的圈筒,護膚品粗壯的圓瓶,圓形的果糖盒子,洗衣液用完了的超大瓶,卸了電池的舊手機。甚至,裝酸奶的紙盒。
英子有時會翻抽屜,尋找她喜歡的東西。
對於英子翻找出來的東西,耳靈會對這些東西有一個二次選擇去留。他多是有一個安全方麵的考慮。易碎的玻璃製品;比如,電動剃須刀,牙簽什麼的。耳靈將這些東西全部收起來。
對於這些做法,耳靈做了日記。
日記中,耳靈這樣寫道:我認為,在幼兒自己能夠廢物利用收集、收藏這些玩具時,當爸媽的,或者是看護幼兒的成人,都要不時的檢查,以防孩子在我們稍不注意時收藏了有危險的玩具。帶銳利的東西,三角形的東西,邊角明顯的東西,太過於細小有可能被幼兒吞咽下去的東西,不可以成為幼兒的玩具。
別以為買來的玩具就安全了。不一定的。玩具汽球傷害幼兒是有先例的。響鈴破損後,裏麵的小顆粒被幼兒吞下,也是有案例的。魔方上麵的貼片掉下,被幼兒放進嘴裏卡住了,也是有案例的。
總而言之,幼兒對什麼都好奇,凡是被他們接觸到的東西,包括玩具,成人們都要分外的小心,做好必要的防範,防患於未然。
耳靈的心思很細。這或許與他的性格有關,或許與他從事研究養成的習慣有關。
關馨從網絡上購買來一輛童車,車子前有一個小簍子。
開始接觸這輛童車時,英子喜歡坐在車上吃東西。有時,吃不了的,英子往放車簍子裏。過一會,英子再從車簍子裏麵拿出來放地嘴裏。
耳靈發現英子這樣,說了兩次,英子還要這樣做。或許是認為這樣子好玩。
勸說無效,耳靈就把這個車簍子拆除、拆除下來的車簍子,英子還是喜歡,成了一個玩具,而且,成了她的一個寶貝。時不時的,英子把這個車簍子蒙到臉上,用嘴吹響,同時,手還在上麵拍打,像是一麵鼓。
這成了英子的一樂。
耳靈搖頭。他發現,隻要是英子喜歡的東西,就能玩出花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