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馨去睡覺。
耳靈進了了關馨為他布置出的工作室。其實,就是一個類似書房的房間。
關馨洗漱過後,來到書房門口,關照道:“不要太晚。身體健康是第一的。”
“知道了。”耳靈應聲、應聲過後,臉上有笑容。他想到了父母。
父母之間相互關照,給耳靈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現在,輪到自己了。
有家的感覺,真好。耳靈這麼想過,就想起了自己為英子,還有就是父母的想法。
耳靈在電腦上敲出一些文字:
年輕人因為工作,把孩子交給老人喂養,似乎天經地義。不能忽視的事實是,有利有弊。如果老人受過較好訓練和教育,這不會有多大的問題。如果老人因為曆史原因,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這就有問題了。
高等教育會讓人學會理性思考。少受教育或沒受教育的人隻會感性思考。在實際生活中,我們接觸到許多這樣的人,孩子的教育到了一定的階段,家長們就愛莫能助,束手無策。
有一句老話:龍生龍,鳳生鳳,老鼠養兒打地洞。
這句話一直被認為是宣揚等級觀念和宿命論。人們忽視了這句話有它積極的營養成分,就是它的品格繼承。
耳靈敲出這些文字後,把身子向後靠、靠到椅背上,雙手抄在腦後。他有理由相信,英子的母親,受過很好的教育。農讚受到教育不多,但有自己獨特的思想,尤其在藥草方麵。
希望英子能夠繼承東丹和農讚的優點。耳靈這樣想了。
英子是可塑造的,一定能成材。耳靈首先給自己信心。
進入奶爸角色的耳靈,一邊看相關的書。這類書,關馨已經買回好幾本。對於奶爸這個角色,耳靈感覺新奇、新奇就有動力。
英子喝水後,杯子沒有放回原來的地方,而是放到了耳靈的手裏。
耳靈接了,又放回英子手裏。
“去。自己把杯子放回原來的地方。你不是從我手裏拿的。從哪拿,放哪兒。”為這件看起來,不起眼的小事,耳靈較真了。
英子看了耳靈,嘟了小嘴,極不情願的把杯子放到桌子上去。
耳靈有想法:做事,有始無終,不好。這種事,最好別開頭。一旦開頭了,接下來就會有N次。
耳靈接受的知識告訴,一個人的習慣,甚至於能力,是從小培養出來,並在小的時候形成。
這樣的認真,立馬就有了效果。
英子也在關注耳靈這方麵的行為。
洗澡後,拖鞋潮濕,耳靈沒有立馬收起來,隻是擺放在拐角上,等晾幹後再收。
英子看見後,管了閑事。她拿起兩隻拖鞋,朝向鞋櫃,意思明顯,是要我把拖鞋放進鞋櫃裏。
耳靈對英子的這個舉動,有些驚訝,心裏卻是欣慰。
英子居然會舉一反三。
室內的一扇門沒開到位,英子要管。她在嘴裏嘟噥著,用手把門推到吸壁上。
耳靈坐在椅子上,一隻腳與鞋子分開了。他感覺腳心太熱,想透氣。英子看見了,過來拿起鞋,要耳靈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