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而易見,如果胃中的酸性環境不夠理想,那麼食物中的鈣就無法得到完全溶解,當然也就不能被充分吸收了。當血中鈣的含量降低到正常標準以下時,神經和肌肉的興奮性會加大,這就是兒童夜間哭鬧、手足抽搐等症狀的產生原因。這時候的鈣在骨骼中的沉積就會減少,當減少到一定程度後,人體會進行自動調節——把已經沉積到骨骼中的鈣遊離出來,使得血鈣繼續保持一個正常水平,以維持身體的正常需要。
不過,不要高興得太早。如果這時候人體依然“執迷不悟”、仍然不補充維生素D、寄希望於“吃老本”的話,這種自動調節就會發生困難——食物中的鈣無法正常向骨骼沉積。
由此可見,對於缺鈣的孩子來說,在補鈣的同時迫切需要合理補充維生素D——在通常情況下,每日攝入的維生素D應當為400國際單位;處於生長發育期的孩子,攝入量應該增加到400~800國際單位;早產兒、雙胞胎的攝入量則需要2000國際單位。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補充維生素D不能簡單地當作營養藥來服用,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有些兒童出現某些缺鈣症狀,並不表明孩子一定缺鈣。特別是很多兒童食品中本身就添加有維生素D,如果自作主張隨便補充維生素D,就很容易出現維生素D中毒現象。
另外,給嬰兒服用魚肝油補充維生素D還有一個小技巧——由於剛開始服用時容易出現腹瀉,所以應該從少量開始逐漸添加。
例如,假定每日服用400國際單位,可以首先每日服用100國際單位,過了兩三天發現沒有什麼不良反應,再增加到200國際單位;再過兩三天,看看仍然沒有什麼不良反應,再增加到300國際單位、400國際單位。
通常地,1滴為100國際單位,具體請參閱產品說明書。
補鐵的同時要補充維生素C
鐵是人體所必需的一種微量元素,是合成人體血紅蛋白、肌紅蛋白的重要原料,參與人體許多生理功能。
人體內的鐵元素有兩個主要來源:一是從食物中攝入,二是衰老的紅細胞被破壞釋放出的血紅蛋白鐵。
由於血紅蛋白鐵能夠被機體儲存利用,從而再次合成血紅蛋白,所以通過這種途徑很難“丟失”鐵。這就是說,如果人體缺鐵,主要原因是從食物中攝入過少。
而從食物中攝入鐵元素,又有兩個來源:一是存在於動物性食物中的血紅素鐵,被人體的吸收率較高,大約在10%~20%;二是存在於植物性食物中的非血紅素鐵,被人體的吸收率較低,大約為1%~3%。
對於嬰幼兒來說,如果斷乳期輔食添加不及時或者添加不當,極有可能在0.5~2歲時發生嬰幼兒貧血。這種貧血通常是營養性的,輕度的貧血經過飲食治療就可以康複;中度以上的貧血,在藥物治療的同時,同樣必須輔之以食物治療,才能達到滿意效果。
預防和治療的方法很簡單:除了斷乳時合理添加輔食以外,特別要注意補充含維生素C高的新鮮水果、蔬菜。
能改善兒童心髒功能的維生素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員,通過對15名9~12歲的青少年進行增加維生素攝入量的研究後發現,補充維生素有利於改善高危兒童的心髒功能。
在美國,大約有5000萬名兒童體內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指標偏高,屬於心髒病高危群體。
雖然市場上有能夠有效降低膽固醇水平的處方藥出售,但是由於它們的副作用較大,通常隻適合於成人使用,對兒童不宜。
有鑒於此,專家提醒,由於遺傳因素而造成的體內膽固醇含量過高的兒童,成年後比常人更容易發作心髒病。所以,平時在膳食結構中應注意添加維生素C、E。雖然增加維生素C和E的攝入量,並不能降低他們的膽固醇含量,但是卻可以顯著改善心血管健康狀況,降低成年後患動脈硬化等疾病的風險。
研究人員認為,判斷心血管健康狀況的一項重要指標,就是血管內皮功能。
研究發現,肱動脈的血管內皮,能夠通過釋放氧化氮來控製血管膨脹。釋放出的氧化氮過少,就會導致血管收縮、血流減弱。而增加維生素C和E的攝入量,會明顯改善肱動脈內皮的膨脹性,確切地說,可以把原來的過度收縮恢複到正常範圍以內。
究其原因就在於,維生素能夠與有害自由基發生反應,從而減輕血管所受到的損傷。
不要小看這個作用,因為血管內皮出現官能障礙往往就是動脈硬化的早期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