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維生素K(甲奈醌)(1 / 2)

『簡介』

維生素K又叫甲奈醌、凝血維生素,是一類甲萘醌衍生物的總稱。

維生素K在自然界分布廣泛,一般的動物腸道內微生物均可以合成維生素K。

自然界目前已經發現的維生素K有兩種——存在於綠葉植物中的維生素K1;腸道細菌合成或來自腐敗魚粉的K2.

人工合成的維生素K也有兩種——K3(亞硫酸氫鈉甲萘醌,menadione sodium bisulfate)、K4(乙酰甲萘醌,menadione diacetate)。

其中,K1、K2為脂溶性維生素,占人體總供給量的40%~50%;K3、K4為水溶性維生素,占人體總供給量的50%~60%。

通常所稱的維生素K,是指人工合成的K3和K4.

維生素K作為羧化酶的輔酶,參與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合成。這些因子上的穀氨酸殘基,必須在肝微粒體酶係統羧化酶的作用下形成9~12個γ-羧穀氨酸,才能使這些因子具有凝血活性。

人體如果缺乏維生素K,或者環氧化物還原反應受到阻礙,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合成停留於前體狀態,凝血酶原時間延長,就會引起出血。

由此可見,維生素K的主要作用是促進肝髒79合成多種凝血因子,促進血液凝固,是形成凝血酶原不可或缺的物質。

『效用』

防止內出血和痔瘡;

治療月經過量;

具有利尿、強化肝髒的解毒功能;

降低血壓;

促進血液正常凝固。

『過多症』

血栓。

『缺乏症』

維生素K發生吸收、利用、腸道合成障礙,會引發維生素K缺乏症,主要發生在新生兒和老年人身上。

一般來說,由於腸道細菌可以合成維生素K,所以,維生素K缺乏症通常是吸收障礙或長期使用抗生素、維生素K的代謝拮抗藥引起的。

缺乏維生素K將會導致:

1.當血液中及其他凝血因子濃度低下時,導致出血

主要表現為:

鼻衄、牙齦滲血;

皮膚、消化道、泌尿道出血;

肌肉血腫、顱內出血。

2.新生兒出血

新生兒在其出生後的第一周,如果肝中不能合成維生素K,就會導致血液凝固緩慢。

因為維生素K不能從胎盤素中得到,而且自身腸中共生細菌又少,無法自行製造。這時候應當適當補充維生素K,但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以防過量後物極必反,引發高膽血紅素症、黃疸、嬰兒性貧血。

3.膽汁缺乏、膽結石、梗塞性黃疸病

4.小腸吸收障礙

主要表現為:膽管疾病,腸道症狀。

5.腹瀉

主要表現為:由於礦物油服用過多而導致維生素K吸收不良。

6.抗生素服用過多,導致腸內細菌不平衡,無法製造維生素K2.

7.小兒慢性腸炎、熱帶性腹瀉、結腸炎

8.血液檢查凝血酶原時間延長

『副作用』

1.心血管係統

維生素K1靜脈注射速度太快,會產生麵部潮紅、出汗、呼吸困難、胸悶、胸痛、虛脫等症狀,有時甚至會出現血壓急劇下降而死亡。

2.消化係統

補充維生素K與口服維生素K可能會引起惡心嘔吐等胃腸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