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維生素D是所有具有膽鈣化醇生物活性的類固醇的統稱,也叫抗佝僂病維生素,其中最重要的兩種物質是維生素D2和維生素D3.
維生素D2又叫鈣化醇、麥角鈣化醇、麥角固醇、陽光維生素,維生素D3又叫膽鈣醇、膽鈣固醇、膽骨化醇。
兩者的共同點是:
結構相似;
功能相同;
都屬於脂溶性維生素,對熱、氧、酸、堿均較穩定;
都沒有明顯的生理活性,必須在體內進行一定的代謝轉化,才能生產活性的化合物——活性維生素D;
主要功能都是促進小腸對食物中鈣和磷的吸收、維持血中鈣和磷的正常含量、促進骨和齒的鈣化作用,對骨骼的形成極為重要。
兩者的區別主要在於:
來源不同。
維生素D2來源於植物,大多數植物中都含有微量的麥角固醇,植物葉曝曬於日光下形成維生素D2(稱為麥角鈣化醇、鈣化醇,如果沒有紫外線照射,很難被人體吸收利用);
維生素D3來源於動物,人與動物皮膚中的7-脫氫膽固醇,經過紫外線照射後就會轉變成維生素D3,然後運往肝、腎,轉化為具有生物活性的形式,從而發揮其重要生理功能。
維生素D是可以在體內合成並且長期貯存在血漿、肝、脂肪、肌肉內的物質,經過血液轉送至肝髒生成鈣二醇,然後在腎髒進一步羥化成為鈣三醇。
維生素D(D2或D3)本身都沒有生物活性,隻有轉化為維生素D的代謝產物鈣二醇或錫鈣三醇後,才能發揮激素作用。尤其是鈣三醇,比鈣二醇具有更高的激素樣活性,對鈣、磷的代謝作用也要高於鈣二醇約200倍,對骨鹽的形成作用高100倍。
『效用』
促進腸道鈣、磷吸收;
促進腎小管對鈣、磷的重吸收;
製造強健的骨骼和牙齒;
與維生素A、C同時服用可以預防感冒;
有助於對結膜炎的治療;
有利於吸收維生素A;
促進成骨細胞功能,使血中鈣、磷向骨質生長部位沉著,形成新骨;
促進破骨細胞活動,使舊骨中骨鹽溶介,運到血中的鈣、磷增加,從而使細胞外液中鈣、磷濃度增高。
『過多症』
成年人大量服用維生素D,會引起高血鈣,導致泌尿係統結石軟組織鈣化。
嬰幼兒大量服用維生素D(如含量高的強化食品),會形成頭蓋骨和縫合線前鈣化、腦發育成長沒有餘地,從而影響智力發育,而且不容易恢複。
發生維生素D中毒的服用量,因各人的身體素質不同差異很大。一般嬰幼兒連續1~3個月每日服用4000國際單位、成人每日服用20000國際單位後,即有可能發生中毒。有的嬰幼兒在每日服用1800國際單位時就會出現生長停滯71.
維生素D過多症的具體臨床表現有:
消化係統方麵
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腹瀉,從而導致脫水、酸中毒、陣發性腹痛、肝脾腫大、胃及十二指腸潰瘍、便秘、急性胰腺炎等。
神經係統方麵
精神萎靡、煩躁、失眠、幻覺、半盲哭鬧、抑鬱、昏睡、多汗、腦膜剌激性抽搐、意識障礙、肌張力下降、運動障礙等。
泌尿係統方麵
鈣質在腎髒內沉積,引起鈣化性腎功能不全、腎結石、腎曲小管鈣化、纖維化、腎小管上皮壞死;
基底膜增厚,引起水腫、血尿、蛋白尿、尿頻、尿白細胞增多,嚴重者可引起腎功能衰竭及高血壓。
心血管係統方麵
心肌及脈壁鈣化、心電圖ST段抬高(電解質平衡失調)、血中尿素增高、心血管鈣化、血鈣、血鈣增高,嚴重者會發生心力衰竭;
孕婦會致胎兒血鈣增高、嬰兒出生後智力下降,腎、肺小動脈狹窄及高血壓等。
慢性中毒方麵
髒器或軟組織鈣化,如角膜、腎、關節周圍、血管及軟骨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