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維生素C又叫抗壞血酸,那是因為最初在食物中發現它的時候,是作為抗壞血病的成分看待的。
維生素C是含有內脂結構的多元醇類,其水溶液有較強的酸性。由於它可以脫氫而被氧化,所以具有很強的還原性。加熱或受光照射,可以使維生素C分解62.
大多數動物體內都能利用葡萄糖合成維生素C,但人類除外。
究其原因就在於,人、豚鼠、猴子、蝙蝠等靈長類動物,以及某些爬行動物、大多數人工養殖的魚類和甲殼類,體內缺乏合成維生素C的古洛糖酸內酯氧化酶,所以“心有餘而力不足”,隻能依靠外部供給。
食物中的維生素C,可以迅速從胃腸道被人體吸收,吸收後的維生素C廣泛分布於機體各組織,但是以腎上腺中含量最高。不過,總的來看維生素C在體內貯存量過少,所以必須經常由食物進行供給。
維生素C具有廣泛的生理作用,除了防止壞血病以外,臨床上還有許多應用。無論是感冒還是癌症,它都是應用最多的一種維生素,也為我們最熟悉。以至於有人把維生素C“當飯吃”,雖然這不是科學家提倡的,但越來越多的使用劑量表明,維生素C已經超出了“維生素”的概念,成了人們心目中的保健藥物了。
『效用』
預防壞血病;
參與體內的各種羥化反應63;
參與體內的類固醇羥化,降低血中膽固醇64;
有助防止亞硝基胺(致癌物質)的形成;
治療受傷、灼傷、牙齦出血;
增強治療尿道感染藥物的療效;
加速手術後的恢複;
在體內作為重要的還原劑起作用;
將血漿運鐵蛋白中的三價鐵還原為二價鐵,促進鐵的吸收;
對缺鐵性貧血和巨幼細胞性貧血的治療起著輔助作用;
減少靜脈中血栓的發生;
參與體內氧化還原過程,維持組織細胞的正常能量代謝和調節細胞內氧化還原電位;
增加機體的抗病能力,促進傷口愈合;
阻斷亞硝胺在體內形成,具有防癌和抗癌作用;
常被推薦為預防嬰兒猝死症(SIDS)物質;
天然的瀉藥;
治療普通感冒,並有預防效果;
使蛋白質細胞互相牢聚,從而延長壽命;
減弱許多能引起過敏症物質的作用;
大量維生素C還可以促進心肌利用葡萄糖和心肌糖原的合成。
『過多症』
維生素C是大家最熟悉的一種維生素,通常被認為毒性最小。但是服用太多的維生素C,也會引起胃痛和腸功能失調,影響紅血球的產生,使人身體虛弱、疲勞。
有人在發生感冒時服用維生素C以增強抵抗力,然而,如果劑量超過每次1克,就會在增強機體免疫力的同時,也為病毒的生長提供養料,反而得不償失。
服用維生素C過量的症狀主要有:
腹瀉;
皮疹;
胃酸增多、胃液反應;
泌尿係統結石;
尿內草酸鹽與尿酸鹽排出增多;
體內“生鏽”65;
深靜脈血栓形成、血管內溶血或凝血;
白細胞吞噬能力降低。
一般地,長期每日口服超過0.6克,會出現尿頻;
長期每日口服超過1克,會使皮膚發紅,增加腸蠕動,從而引起腹部絞痛、腹瀉;
長期每日口服2~3克,一旦暫停藥反而會出現壞血病;
長期每日口服2克以上,會使尿酸鹽在尿道中沉澱形成結石;
長期每日口服5克以上,可引起溶血症;
兒童長期使用大劑量的維生素C,會影響骨骼的發育;
婦女長期使用大劑量的維生素C,會降低生育能力、影響胎兒的正常發育,甚至導致先天性壞血病;
大劑量靜脈注射維生素C,可能會造成血栓形成和猝然死亡。
『缺乏症』
維生素C缺乏症也稱壞血病,主要病因在於膳食結構中攝取的維生素C長期(連續2~3個月)不足(每天少於10毫克)而引起的。
由於我國北方地區新鮮水果、蔬菜比南方少,所以這種缺乏症在北方地區更為多見。
缺乏維生素C將會導致:
1.壞血病
初期表現為感染、發燒、甲狀腺機能亢進、組織膠原的脆弱;牙齦炎、牙齒鬆動出血、肌肉退化、易疲勞;體重減輕、腹瀉、嘔吐、腿部壓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