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調味品的安全選購(1)(1 / 3)

調味品指能調節食品色、香、味等感官性狀的食品。它包括鹹味劑、酸味劑、甜味劑、鮮味劑和辛香劑等,例如食鹽、醬油、醋、味精、糖以及八角、茴香、花椒、芥末等香料。

調味品質量鑒別的原則是:鑒別指標主要觀察色澤、氣味、滋味和外觀形態等。對於醬、醬油、食醋還可觀察其表麵是否有白醭或是否生蛆;對於固態調味品還應目測其外形或晶粒是否完整;所有調味品均應不黴、不臭、不酸敗、不板結、無異物、無雜質、無寄生蟲。

調味品變質的原因是:調料在貯存過程中易受到微生物、昆蟲和受潮的影響。例如在夏季,醬油、醬和食醋等表麵易產生白色的黴斑,逐漸形成白色皺膜,顏色也由白色變為黃褐色,俗稱生醭,一旦汙染這種黴菌,醬油的鮮味、甜味就會減少,變為酸臭。蒼蠅可在醬油、豆瓣和食醋內產卵而生蛆,食醋也可被醋鰻、醋虱和醋蠅等小昆蟲汙染。味精、辛辣料(粉)等在潮濕的空氣中易吸潮變質,而發生結塊、發黴、變色和變味等。

次質調味品不可用於直接食用的涼菜。劣質調味品已變質,可能含有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因此不可食用。

食鹽

食鹽是以氯化鈉(NaCl)為主要成分的晶體狀調味品。食鹽除賦予食品以鹹味外,食鹽還是人體生理活動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因此食鹽是唯一在人體攝食中不可缺乏的調料。缺乏食鹽,將會引起人體內電解質紊亂,從而造成疾患。

食鹽是用海鹽、礦鹽、井鹽等粗鹽加工而成。海鹽是用海水曬製而成;礦鹽、井鹽或湖鹽是由陸地上鹽礦提供。碘鹽是將海鹽或岩鹽精製後再添加碘而成。因為我國的大部分地方尤其內地是缺碘的,所以我國通過在食鹽中加入碘來補充食品中碘的不足,而碘是促進人體發育和正常生理活動的重要微量元素。

食鹽常見的質量問題

粗製鹽粗製鹽含有大量雜質,又缺乏碘,因而不能直接食用。

偽劣鹽偽劣食鹽就是直接使用工業用粗製鹽來冒充的鹽,長期食用對人體有較大危害。亞硝酸鹽是一種化學原料,常用來冒充鹽。

食鹽品質巧鑒別

精製食鹽和偽劣食鹽的鑒別精製食鹽顆粒結晶為正方體、且整齊一致、大小均勻,堅硬光滑;顏色潔白均勻,不結塊,無反鹵吸潮現象,無雜質;無氣味;除純正的鹹味外無其他異味、無可見外來雜物、無異臭。

食鹽的主要專業檢測指標有:物理指標如白度、粒度;化學指標如氯化鈉、水分、水不溶物、水溶性雜質;有害因素如砷、鉛、氟、鋇;抗結劑如亞鐵氰化鉀等。

次質食鹽與劣質食鹽的鑒別次質食鹽呈灰白色或淡黃色;晶粒大小不均,光澤暗淡,有易碎的結塊;無氣味或夾雜輕微的異味;有輕微的苦、澀味;劣質食鹽顆粒不太均勻,呈暗灰色或黃褐色;有結塊和反鹵吸潮現象,有外來雜質;有異臭或其他外來異味;有苦味、澀味或其他異味。

亞硝酸鹽與食鹽的鑒別

有一種常用的化學原料亞硝酸鹽與食鹽很類似,誤食後會引起中毒。兩者的區別是,亞硝酸鹽的顆粒形態不是正方體,色偏黃,透明感更強,品嚐有明顯苦澀感。

食鹽安全購買小竅門

●注意食鹽外包裝上的標識以及封口是否嚴密;●避免誤用亞硝酸鹽。

味精

味精,又叫味素,其學名叫穀氨酸鈉,全稱為L-穀氨酸單鈉,味精能增加菜肴的鮮味,從而促進食欲,刺激消化液的分泌。

味精現在的生產工藝是以碳水化合物(如玉米澱粉、大米、糖蜜等)為原料,經微生物(穀氨酸杆菌等)發酵、提取、中和、結晶而製成的白色結晶或粉末狀物質。

味精是一種氨基酸鹽,攝入人體後轉變為穀氨酸,而穀氨酸是蛋白質多種氨基酸組成成分中的一種,穀氨酸大約占人體蛋白質含量中的20%。穀氨酸攝入人體後參與正常代謝,不會在人體積存,所以現國際上未設置攝食安全限量。穀氨酸實際上還具有抗氧化等作用。

味精常見的質量問題

味精的質量問題主要是摻假,常見摻假物質有:食鹽、白糖、澱粉、石膏、硫酸鈣、硫酸鈉或其他無機鹽類。

味精品質巧鑒別

優質味精味道冰涼鮮美,有魚鮮味;從外觀上看,顆粒形狀一致,色澤潔白光亮,顆粒鬆散(含穀氨酸鈉90%以上的味精呈柱狀晶粒,含穀氨酸鈉80%~90%的味精呈粉末狀)。無雜質及黴跡,無任何氣味和異味。觸摸之手感柔軟、無粒狀物觸感。

劣質味精色澤灰暗或呈黃鐵鏽色,無光澤;顆粒大小不一,粉末狀者居多數,甚至顆粒成團;有肉眼可見的雜質與黴跡;有異臭味、化學藥品氣味及其他不良氣味;有明顯的鹹味、苦味、澀味、黴味及其他不良滋味。

●專業檢測味精的理化指標有:穀氨酸鈉、透光率、比旋光度、氯化物、pH值、水分、砷、鉛、鋅、硫酸鹽等。

●專業鑒別摻假味精的方法主要有:水溶性實驗、硫酸根檢驗、鈣離子檢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