磊磊前兩天在外麵玩時淋了雨,這兩天又是瀉肚子又是發燒的,一點精神也沒有,連飯都懶的吃,老說“沒胃口,不想吃”。磊磊的媽媽沒辦法了,最後說:“我給你多買一些你愛吃的零食,放在床頭,你餓了想吃東西的時候,就吃這個吧。”
營養誤區
誤區一:孩子患病時,讓孩子以零食代替正餐。
廚中論健
孩子生病時,特別是腹瀉或發燒時,常常食欲下降,不愛吃飯,營養物質的吸收也就相應減少,中小學生正處於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這樣勢必會影響他們的生長發育,如果經常生病,一年之內有幾次孩子就會因缺少營養造成生長減慢。因此家長一方麵要在預防疾病上下功夫,盡量減少患病的可能性。另一方麵要學會一些營養知識,在飲食上加以調養,使孩子在生病期間的營養損失降為最低。
飲食真經
人的許多重要器官和組織都有其生長關鍵期。孩子生病以後,會造成生長速度減慢,影響相應器官和組織的生長發育。但當疾病得到了有效控製,營養不良得到了及時糾正以後,孩子又會以超過該年齡組的正常速度迅速恢複生長,這種現象被稱之為“趕上生長”。所以由此看來,對於患病中,特別是疾病恢複期孩子的營養補充十分重要。病兒的合理喂養不僅有助於促進疾病的康複,還可促使體重恢複和預防營養不良。
飲食寶典
具體做法如下:
1.當孩子患病時,孩子消化功能不好,常會食欲不振,要鼓勵孩子多吃一點。
病時飲食的選擇要根據孩子的病情和身體狀況及時合理搭配。飲食應該清淡,少油膩,易消化。可以吃軟麵條、稀粥、軟飯、青菜等細碎、軟而嫩的食物。此外,要注意蛋白質的補充,比如可以吃蛋羹、肉沫、肝泥等。飯量要偏少一些,不能過食。因為孩子病剛好起來,胃腸道功能尚未完全恢複正常,分泌的消化酶不足,消化和吸收能力低,多吃食物會增加胃腸道的負擔,還會在短期內造成厭食。故病剛好起來不要多食。因此可減少一些原有的輔食,待病愈後逐漸恢複。病情較重時,可喂些米湯、豆漿、菜湯、牛奶、蛋花湯等流質食物,每日6~7次。待病情稍好些,可改為細軟的食物,如稠粥、麵條、包子、餛飩、雞蛋羹(蒸雞蛋)、瘦肉末、魚肉;還可將胡蘿卜、南瓜、菠菜、小白菜和水果等切碎進食,每日5~6次為宜。
2.對於疾病恢複期的孩子,應多給他們吃些魚、肉、蛋、奶及新鮮蔬菜和水果,以補充患病期間的損失,使之盡快實現“趕上生長”。但同時由於病後消化係統功能較差,不宜吃太油膩的食物。所以,應給他們一些易消化的食物,最好少食多餐。一個好的方法是,病好以後至少一周內,每日給孩子增加一餐,直到孩子的體重恢複到生病前的水平。
3.患病孩子少甜食。甜食雖然有它健康的一麵,但是對於正患病的孩子來說,最好別吃甜食。因為孩子患病之後,消化液分泌減少,消化酶活力降低。如果這時再讓孩子吃很多甜食,會使孩子體內大量維生素被消耗掉,這樣孩子的食欲會更差。尤其是讓孩子在飯前吃很多甜食,會引起血糖升高,使孩子更沒有饑餓感,也更不願意吃飯。
4.需要注意的是,腹瀉後體內乳糖酶減少,有可能因此而出現飲用牛奶後不舒服的感覺,此時可少量飲用、慢慢習慣或稍過一段時間待乳糖酶增加後再開始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