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案簡介
浩浩是個三年級的學生。自尊心強,好勝,但性格倔強,具有明顯的畏難心理,智商正常,學習成績較差。語文、數學、英語等課任老師反映他長期不交家庭作業,害怕放學後被老師留堂,每次放學總是像兔子一樣一溜煙跑得無影無蹤。一次數學老師為了找他談作業情況,上午最後一節課時在課室外足足等了他半節課,下課時總算把他“逮”住了。但是當老師請他到辦公室談話時,他卻一問三不答,表現出學生少有的對抗,無奈老師向他要了其父親的電話準備與其父聯係,該生卻“哇”地哭了。在老師的再三耐心催問下,他才吐出了幾個字“爸爸很凶,他說留堂就要挨打!”說完還撩起褲子給老師看他身上的鞭痕。確實是被打得很凶!數學老師恍然大悟——這大概就是他不肯留堂的原因了!老師同情他的遭遇,安慰他幾句就讓他回家了。從浩浩的表現可以看出孩子的父母在教育態度和理念方麵出現了偏差。隻有在與其達成共識的基礎上才可能實現對浩浩的教育。所以數學老師決定與學校心理輔導老師一起與浩浩的家長就孩子的教育問題進行好好的溝通。
(二)心理輔導老師的分析與措施
學生不喜歡被留堂,這是事實。但是卻從來未曾見過如此害怕被留堂的學生。況且一般的學生作業即使再差也不至於天天不交,科科不交,該生平時在課堂上的表現並沒有很特別之處,隻是遇到做題出錯時,他就會放棄而做其他事情。我們推斷該生的家庭教育一定是出了什麼問題。於是我們決定約訪浩浩的父親。
訪談的目的主要是了解該生父母的教養方式及其表現,並向該生父親彙報其孩子在校的表現及現存問題,爭取獲得家庭的支持與配合。
該生父親主動與語、數、英三科的老師見了麵,認真傾聽了老師的反饋意見。並告訴老師他與妻子對浩浩的管教是比較嚴格的,他有時也不惜動用“武力”,但他每次詢問孩子的作業情況時,浩浩都說“做完了”,他也就沒有追問,沒料到孩子每門功課都沒有交。表示回家後要好好與兒子談談。輔導老師沒有忘記提醒他“盡量不要動粗的”。
同時,輔導老師建議家長應落實對浩浩功課的跟進,以確保其能按時遞交各科作業。並提議家長重視其容易放棄、缺乏韌勁的心理,有意識地鍛煉其不怕困難、迎難而上的精神。至於“留堂”問題,家長應令孩子釋懷,不宜把事情看得過於嚴重以致給孩子帶來太大的壓力,家長均一一點頭表示認同。
(三)家長的應對策略
在與學校老師進行深入溝通之後,浩浩的父親認識到自己平時的教育方法太過於簡單和流於形式,決定依照老師的建議:
1.找孩子推心置腹地談一次話,並向孩子表示真誠的歉意,以前對他的關心和幫助不夠,以後爸爸會和老師一起幫他把落下的功課補上,並向孩子保證:隻要上課專心聽課了,如果沒學會被老師留堂補課一定不會再打他。從而消除浩浩對留堂補課的恐懼和抗拒,並緩和親子之間的緊張關係。
2.每天晚上花些時間輔導浩浩完成當天的功課,遇到較難的題目時家長耐心地給予引導,使其在不斷攻克難關中逐步建立信心,有意識地培養孩子迎難而上的勇氣。同時,根據語、數、英三科老師的意見,每天有針對性地抽些時間有計劃地幫助浩浩補習過去學得不紮實的地方。
3.每個周末盡量安排半天的時間與孩子共同活動,如打球、釣魚等,一方麵可以增強親子關係,另一方麵可以增強父親的影響力。所謂“近其師,親其道”,“不令而行”,當孩子感到父母與自己親近,並信任、信服自己的父母時,他們往往會主動聽從父母的意見和建議。
4.每周主動與老師聯係,了解孩子在學習方麵的進展,並及時調整補習和教育策略。
在家長與老師的通力合作下,浩浩已經不拖欠作業了,學習的主動性也加強了,至於偶爾被留堂,盡管他仍不喜歡,但已經不至於“逃跑”了。
(四)相關思考
家庭與學校,缺乏任何一方的支持與配合,教育都如同跛了一條腿,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能。隻有雙方通力合作,加強溝通,才可能相得益彰。
另外,從本案例我們不能不看到,平時家長對孩子的關注不能僅僅停留在心頭上,尤其是對於那些自覺性不強的孩子,家長應多留心,並給予具體到位的跟蹤指導。同時,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還應盡量避免一些觀念上的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