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養生家石成金說養生貴在“八樂”:靜坐之樂,讀書之樂,賞花之樂,玩月之樂,觀畫之樂,聽寫之樂,狂歌之樂,高臥之樂。的確,樂莫大於無憂,富莫大於知足。調達情誌養生抗衰老,關鍵在一個“樂”字,即要充分保持性情上的怡然自樂。
心理健康指心理處在最佳功能狀態,這不是絕對的十全十美的狀態。心理衛生包括一切旨在改進及維持上述狀態的措施,諸如精神疾病的康複、精神病的預防、減輕充滿衝突的世界帶來的精神壓力,以及使人處於能按其身心潛能進行活動的健康水平等。
心理健康與衰老
人體衰老是一個複雜的生物學和心理學變化的過程。其中,心理衰老對人體衰老所起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有關專家曾對早衰者做過調查,發現大約有76%的人在生理衰老之前都先出現心理衰老,如暮氣感、老朽感等。
基於上述發現,研究者認為,要延緩人體衰老出現的時間和衰老的過程,單靠體力活動是不夠的,防止心理衰老至少同等重要。按現代醫學的觀點來說,一個人是否健康,要從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麵來衡量。那種不生病就是健康的觀念已被修正。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健康不但是沒有身體缺疾,還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機能和社會適應能力。
心理健康的標準主要如下:
(1)智力正常
以智力測驗角度來衡量,智商在60以下屬智力低下,也即心理不健康。智力主要由觀察能力、記憶能力、思維能力、判斷能力、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組成,且保持相對平衡。
(2)情緒健康
即情緒穩定和心情愉快樂觀,富有幽默感。喜怒無常、愁眉苦臉、灰心絕望,屬心理不健康。
(3)意誌健康
行動的自覺性和果斷性強,意誌堅強,受挫折不灰心,身處逆境不絕望。盲目、優柔寡斷、草率決定、意誌薄弱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4)思想與行動統一
行為有條不紊,辦事按部就班,反應適度。心理不健康者行為常矛盾,做事有頭無尾,注意力不集中。
(5)人際關係和諧
能與人正常友好地交往,和睦相處,融洽共事。心理健康與生理健康同等重要,兩者互相聯係,互相製約,相輔相成。心理不健康會造成生理不健康,生理不健康也會造成心理不健康,隻有兩者皆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
幾種常見的心理問題
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壓力增大,家庭的、群體的矛盾和衝突引發著越來越多的心理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
(1)抑鬱症
這是一種持久性的心境低落,常伴焦慮、軀體不適和睡眠障礙,主要表現為情緒低落、無精打采、鬱鬱寡歡、時時歎息、常常哭泣、憂慮重重、精神萎靡。
(2)焦慮症
這是指一種持續性緊張或發作性驚恐的狀態,並非由實際威脅引起,緊張驚恐的程度與現實不相符合。臨床上有急性焦慮和慢性焦慮之分。
急性焦慮表現為不明原因地突然出現的驚恐、恐懼和緊張不安,常伴有大禍臨頭感、失去控製感、喉部窒息感和死亡來臨感,並出現劇烈的心跳、胸悶、呼吸急促、咽部梗阻、站立不穩等症狀。每次發作持續時間一般為15分鍾至半小時左右。
慢性焦慮表現為愁眉苦臉、緊張不安、憂慮重重,總害怕自己或親人會得病,或會發生以外,有一種不詳的預感,並常出現心跳加劇、胸悶氣短、頭昏眼花、疲乏等症狀。
(3)恐怖症
這是對某種特定的情景、物體或人產生強烈的恐懼或緊張不安,從而不得不采取回避行為的一種心理障礙,主要表現為以下三種類型:
社交恐怖:表現為害怕見生人、異性、領導,甚至害怕見熟人、同學、朋友;害怕在眾人麵前出現;害怕被人注意,尤其害怕一對一的社交環境。嚴重者不敢出門上街,拒絕與人交往。
動物恐怖:主要表現為害怕狗、貓、老鼠、昆蟲等小動物,不敢觸摸,甚至不敢觀看。
境遇恐怖:表現為害怕黑暗、雷電、過橋、過馬路、去廣場、進學校等。
(4)強迫症
這是一種明知不必要但又無法擺脫、反複呈現的觀念、情緒或行為,常伴有焦慮和恐懼,主要分為兩大類: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
強迫思維指強迫性懷疑和回憶,強迫性窮思竭慮。如有的人老是想“人的頭上為何不長出兩隻角?”有的人出門後總不放心門是否關好。
強迫行為。強迫性反複洗手,如每次洗手一定要洗20分鍾左右才肯罷休。強迫計數,如有的人每次大便一定要用30張小手紙。強迫性禮儀動作,如每次穿衣一定要左袖伸三次,右袖伸三次,然後才肯把衣服套上身。
(5)疑病症
這是指過分關注自身健康,懷疑身體某部位或某一器官異常,總認為自己患了某種疾病,同時伴有焦慮不安。這樣的人常有敏感、多疑、固執、謹小慎微,對身體過分關注,要求十全十美的特點。最常見的症狀是疼痛,部位可在頭部、下背部等處,通常描述含糊。胃腸道的症狀也較常見,如惡心、吞咽困難等。心血管係統常見的症狀有心悸、胸痛等。
(6)神經性厭食
俗稱“減肥綜合征”,指一種以厭食、消瘦、閉經、虛弱為特點的女性心理疾病。多見於平時愛打扮者,與追求苗條而盲目節食的不正確做法有關。
(7)失眠
此種病症主要表現為入睡困難、易醒、早醒、夜驚、夢魘及睡行症等。
男性心理健康的標準
健康不僅僅包括身體的健康,也包括心理的健康。專家認為:凡對一切有益於心理健康的事件或活動作出積極反應的人,其心理便是健康的。那麼,作為支撐家庭與社會主體的男性,衡量其心理是否健康都有一些什麼標準呢?
(1)了解自己
有一個人永遠跟自己生活在一起,這個人就是我們自己——自我。孔夫子說過:“知己者明,知人者智。”人隻有了解自己,接受自己,才有可能是幸福的,是健康的。了解自己的長處,便會清楚自己的發展方向;了解自己的缺陷,才能少犯錯誤,避免去做一些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2)麵對現實
你可能沒有出生在一個富貴的家庭;你的工作可能也不盡如人意;你的愛人可能也不精明能幹、體貼入微;你的孩子可能也不都聰明伶俐、順從聽話;你也可能正在遭遇著挫折和磨難……但是,你隻有先正視這一切,接受這一切,在此基礎上,才有改變的可能性。隻有認清現實,接受現實,腳踏實地,才能有更大的收獲。
(3)善與人處
人生活在由他人構成的社會中,就像魚生活在水中一樣,離開了他人,離開他人的幫助,人將無法生存。有心理學家統計,人生80%左右的煩惱都與自己的人際環境有關。對別人吹毛求疵,動輒向他人發火,侵犯他人的利益,不注意人際交往的分寸,都將給自己帶來無盡的煩惱。
(4)承擔責任
除了繈褓中的嬰兒之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責任和工作。兒童要尊重父母,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成年人要承擔家庭和社會的重擔,在工作中獲得謀生的手段並得到承認和樂趣。所以,失業給成人的打擊不僅是經濟上,而且是心理上的,它會使人喪失價值感,帶來心理危機。能夠勇敢地承擔責任、從工作中得到樂趣的人,才是真正成熟、健康的人。
(5)控製情緒
情緒在心理健康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者經常能保持愉快、開朗、自信和滿意的心情,善於從生活中尋求樂趣,對生活充滿希望。反之,經常性的抑鬱、憤怒、焦躁、嫉妒等則是心理不健康的標誌。當一個人心理十分健康時,他的情緒表達恰如其份,儀態大方,既不拘謹也不放肆。
(6)塑造人格
人格是人所有穩定的心理特征的總和。心理健康的最終目標就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養出健全的人格。有一則印度諺語說:態度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人格,人格決定命運。我們的性格和命運正是由我們自己每時每刻的行動自我雕塑而成。
(7)有家有業
家和事業是成年男性責任與壓力的源頭。家庭的和睦與事業的成功絕非水火不容,它們的關係是相互促進的,“家和萬事興”,無力“齊家”,恐怕也無力“平天下”。在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係時,更應具備一個健康的心態。
(8)取之有道
“君子好財,取之有道。”一方麵是說光明正大的增加收入,另一方麵也可以說是以一個健康的心態對待自己的私欲。在嫉妒和眼紅之外,以一顆平常心對待花花世界裏的誘惑。老天總是會把機會給那些勤奮的人的。
不利男性心理健康的情緒
誰說情緒,很多人都認為這隻是女人的困擾,其實,男人也一樣被各種情緒問題包圍,以下就是不可忽視的危害男性健康的情緒疾病。
(1)敵意
專家發現:“敵視情緒”引發的焦慮、悲觀每上升1分,患心髒病的危險就增長6個百分點。因為“敵視情緒”長期鬱積會破壞男性身體的免疫係統,更能對心髒係統產生壓力,嚴重的還會導致心髒受損。“敵意”還讓體內炎症蛋白含量升高,引發冠心病。
製“敵”有方:修煉心性,心態平和地與人合作,要知道懂得成全別人才能成就自己。
(2)憤怒
吃的量多了,與能量代謝有關的B族維生素就會消耗得多,而VB1缺乏會使人脾氣暴躁、健忘。研究發現VB3缺乏與焦慮有關,VB6的不足則導致思維能力下降。另外,肉類吃多了,體內的腎上腺素水平就會升高,也更容易使人發怒。
製怒劑:玫瑰花泡茶或山楂單泡飲用,適量飲用啤酒。蓮藕屬順氣佳品,蘿卜生吃(如有胃病可飲用蘿卜湯)也是天然的製怒劑。
(3)悲傷
從科學的角度分析,人之所以會感到悲傷,是由於體內氨基酸的長期不平衡導致的。另外,如果身體中缺乏鎂元素也是男人悲傷不已的潛在原因。
抑悲靈:濃骨湯、維生素C都會對抑製悲傷有所幫助。另外要確保每日攝入的食物種類不少於20種,其中蔬菜水果種類不低於5種。
(4)多疑
多疑使心理安全指數降低,因多疑引發的猜忌更是誘發兩性戰爭的導火線。多疑還讓人寢食不安,因此引起的食欲不振和營養問題也是疑心太重的惡果。
抗疑素:適當吃肉類和海洋產品能改善心境,偶爾吃少許零食也能讓人的心理安全指數回升。
(5)鬱鬱寡歡
除了情感生活中的不幸,還有什麼能讓血性男兒鬱悶起來?分析認為:血液中血糖不足能夠導致抑鬱。另外,汞中毒也是導致鬱鬱寡歡的重要原因,例如香菇頭、幹木耳中就可能殘留汞元素,足夠引發男人的情緒災難。
抑鬱靈:補充足夠的碳水化合物,最好是穀類食物。
更年期不等於衰老
何為更年期?大多數婦女在50歲前後絕經,絕經前後的一段過渡時間叫更年期,一般曆時2~3年,有些人可能更長些。更年期中出現的一係列自覺症狀,醫學上稱為更年期綜合征,這是由於卵巢功能消失,內分泌之間暫時失去平衡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