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運動抗衰須知(1 / 3)

運動雖有很多好處,但仍然有一些小知識、小環節、小禁忌需要了解和遵循,如生病或身體不適時應停止運動、饑餓時或飯後一小時不宜運動、運動中不可立刻停止等等,否則,無視或者違背這些運動小細節,就很難達到運動的效果,甚至會適得其反。

運動應擇時、擇地、擇項

兵法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同樣,運動也有擇時、擇地、擇項的學問。

(1)擇時

根據運動生理學的研究,人體活動受“生物鍾”控製。因此,按“生物鍾”規律來安排運動時間則對健康更為有利。

宜運動的時間段:早晨陽光初照,空氣新鮮,這時鍛煉可以增強肌力,提高肺活量,對呼吸係統或患有呼吸道疾病的人大有好處;下午則是強化體力的好時機,肌肉的承受能力較其他時間高出50%,特別是黃昏時分,人體運動能力達到最高峰,視、聽等感覺較為敏感,而心跳頻率和血壓上升;晚上運動有助於睡眠,但必須在睡前3~4小時進行。強度不宜過大,否則反而導致失眠。

不宜運動的時間段:進餐後,血液流向胃腸道,以幫助食物消化吸收,此時運動會防礙食物的消化,時間一長會招致疾病;飲酒後,酒精很快被消化道吸收入血液中,並進入腦、心、肝等器官,此時運動,將加重這些器官的負擔;情緒不好時,人的不良情緒會直接影響人體機能的正常發揮,進而影響心髒、心血管及其他器官。

(2)擇地

由於運動時通過呼吸從外界攝入大量的新鮮氧氣,以滿足健康的需求,所以運動場以平坦開闊、空氣清新的公元、沙灘、體育場等處為優。

以下地方盡量避開:

高樓大廈周圍:由於樓房林立,樓群之間往往容易形成忽強忽弱的風,稱之為高樓風,容易使人受涼感冒。此外,樓群之間也非安全之地,樓上墜落的物體可威脅到鍛煉者的安全。

空氣汙染區域:如工業區、化學氣味較濃的場所、煙囪、餐館附近等,有害氣體與浮塵汙染空氣的情況十分嚴重。在這些地方,吸入有害物質增加,運動不但無益甚至有損健康。電磁波幹擾嚴重的區域諸如高壓線、變電站、廣播電視發射塔、衛星通訊及導航係統附近,也應回避。

交通要道及交叉路口附近:這些地方的空氣中含有大量微塵,微塵混雜著多種有害物質。運動時吸入肺部的有害物質增加,可誘發哮喘等疾病。

(3)擇項

根據年齡選擇:年齡不同,人的精力體力都會不一樣,對運動的耐受力與反應也有差異。20歲左右,精力旺盛,可以選擇高強度的有氧運動,如跑步、拳擊、各種對抗性強的球類運動等。30歲左右,正值壯年,可進行攀登、踏板、武術等運動。40歲左右,宜選擇爬樓梯、網球、遊泳等強化全身肌肉的運動。50歲左右,適合劃船、打高爾夫球等較溫和的運動。

根據興趣選擇:選擇你最喜歡的項目,以便在運動前醞釀出一種躍躍欲試的情緒。研究資料表明,對某種運動的興趣越濃,其健身效果越好。

根據病種選擇:在進行鍛煉時不能不考慮身體患有某種疾病的因素。

高血壓患者:適合散步、騎車、遊泳等,通過全身肌肉的反複收縮,使血管舒縮,有助於血壓下降。

哮喘病患者:跑步、球類、騎車等可誘發哮喘發作,不宜進行。遊泳、棒球、滑雪等運動項目則可改善症狀,其中遊泳尤佳。

運動飲水須知

水對身體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對運動的人更是如此。也許你也知道要多喝水,可是,運動的時候究竟該喝什麼水?喝多少水?什麼時候喝?

(1)運動中流失的水

運動中喪失的水分是非常多的,如跳上1小時的有氧舞蹈所流失的汗量,竟然接近一瓶小包裝的礦泉水。

運動的流汗量主要和運動環境及運動強度有關,當運動強度越高,運動環境的空氣流動性越差,流失的汗也就越多。以一般人經常進行的運動,以1小時的有氧舞蹈、中低強度的慢跑為例,通常在運動後流失500cc左右的汗,如果是在烈日下打籃球、或是更提高運動強度,則流失的水分則可能將近1000cc。

此外,當運動後身體流失大量水分,血液中鹽的濃度就會隨之升高,並增加心血管運作的負擔,因此如果不適時補充,便會連帶影響到心血管功能的運作。

(2)運動補水原則

補充水分應該分為前、中、後三階段,運動前補充500cc左右的水,運動中每10~15分鍾間斷補充100cc~150cc的水,運動後盡量補充。由於水分從攝取,到進入腸胃道,接著被人體吸收,需要一段為時20~30分鍾的時間,因此一次喝下大量的水,反而會使的飲用的水集中在胃裏,而不能真正達到補充水分的目的。

至於運動前一次喝下大量的水,可能導致“胃下垂”的說法,則可能憂慮過度了;在運動前補充超過負荷量的水,的確有可能因此產生飽漲感進而影響運動的表現,不過倒不至於產生胃下垂。

(3)正確飲用運動飲料

當健身成為越來越多人的習慣,運動飲料的品牌、標榜功能也就愈發另人眼花撩亂,不過,運動飲料真的比開水更適合運動者嗎?運動後補充水分的重點,除了攝取的水量之外,還包括身體保留水量的能力。

專家認為,因為運動後會使人體流失如納、鉀之類的電解質,使得人體處於不平衡的狀態之下,這時候飲用補充的水分,常常會直接排出體外,而不能被良好的保存在身體裏,供身體運用。由於電解質流失,使得人體的壓力不平衡,所以,這時候除了需要補充水分,更需要補充適當的電解質,以幫助人體體內的壓力回複到平衡的狀態,使攝取的水分被保留在體中供人體運用。

如果是1小時之內的運動,電解質流失的情形可能尚未多到需要補充的程度,此時飲用一般的開水就可以達到解渴與補充的目的;但是當運動持續1小時以上,且強度較高時,最好能飲用適量的運動飲料或是添加了食鹽的水做為補充,藉由攝取飲料中的鈉、鉀成分,幫助人體回到平衡狀態。

(4)運動後科學飲水

飲水質量。應盡量不喝各種飲料,諸如汽水之類;要喝白開水,或者綠豆湯,或1%的淡鹽水等,以去熱除暑,及時補充體內由於大量出汗而丟失的鈉。

忌服過冷的水。因為平時人的體溫在37℃左右,經過運動後,可上升到39℃左右,如果飲用過冷的水,會強烈刺激胃腸道,引起胃腸平滑肌痙攣、血管突然收縮,造成胃腸功能紊亂,導致消化不良。

飲水量。運動中出汗多,需飲用的水量自然大,但不能一次喝足,要分次飲用。一次飲水量一般不應超過200毫升,兩次飲水至少間隔15分鍾。另外飲水速度要慢,不可過猛。

運動時應怎樣呼吸

初次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有時會氣喘籲籲,甚至呼吸困難;而鍛煉有素的人卻呼吸平穩,輕鬆自如。一呼一吸看似簡單,在運動過程中卻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不僅能保證人體從外界攝入足夠的氧氣,而且有利於將代謝產生的廢物——二氧化碳排出體外。

人體細胞需要充足的氧氣才能正常工作,運動時錯誤的呼吸方式會使肌肉過早疲勞,尤其是從事一些高強度運動時,一味屏住呼吸會令血壓升高,甚至引起頭暈目眩等不適症狀。而正確的呼吸方式能幫助人體保持平穩的狀態,增加運動幅度及心髒功能。

正確呼吸如此重要,那麼,運動時有哪些通用的呼吸技巧呢?

在有氧運動時,我們要注意保持規律又平穩的呼吸,在溫暖的室內運動時,最好通過口腔進行呼吸,而在寒冷的室外則應通過鼻腔吸氣,這樣有助於呼吸道保持溫暖濕潤,使機體最大限度地獲取能量。

在力量訓練時,由於肌肉時而緊張,時而鬆弛,呼吸也要配合這種狀態交替進行。正確的呼吸方式應是,在軀體保持緊張狀態如在做俯臥撐等胸肌鍛煉時吸氣,而在起身向上或是雙臂向下按壓時呼氣;在蹲起運動時,軀體下蹲時吸氣,站立時呼氣。

四季運動健身須知

運動健身的方式,不但因四季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選擇,而且,對運動健身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也因季節而異。

(1)春季運動健身

晨煉時間。春天,晨間氣溫低,濕度大,霧氣重,因室內外溫差懸殊,人體驟然受冷,容易患傷風感冒,使哮喘病、“老慢支”、肺心病等病情加重,故春天鍛煉應在太陽升起後到戶外運動為宜。

選擇合適的運動項目。一般來說,老年人以慢跑、散步、舞劍、做醫療體操為宜;中年人以長跑、爬山、打球為佳;少年兒童則以跑步、跳繩、打羽毛球、做廣播體操為好。

鍛煉前的準備活動。運動前必須先活動活動腰部與四肢的關節,搓搓手、臉、耳等暴露於外的部位,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防止和避免扭傷的發生。

感官衛生。春天霧多、風大,鍛煉時肢體裸露部分不宜過大,以防霧濕的侵襲,要學會鼻吸口呼,不要嗆風鍛煉,練習場所宜選在曠寬的田野或寧靜的湖畔。

防寒保暖。早春氣候多變,戶外鍛煉時衣著穿戴要適宜,隨時注意防寒保暖,以免出汗後受涼,切忌在大汗淋漓後脫下衣服或在風口處休息,劇烈活動後,不應驟停休息,鍛煉後,應用幹毛巾擦幹身上的汗水,並及時穿好禦寒衣服。

運動強度鍛煉的強度一般應在鍛煉後一小時恢複正常為合理,反之,即為超量運動,應及時調整運動量。

(2)夏季運動健身

忌在強光下運動。夏季陽光中的紫外線特別強烈,人體皮膚長時間的照射,可發生灼傷,紫外線還會使大腦和眼球受到損傷,影響身體健康。

忌運動後大量飲水。夏季運動時出汗多,如果此時大量飲水,會給血液循環係統、消化係統,特別是給心髒增加負擔,同時,大量飲水會使出汗更多,鹽分進一步喪失,引起抽筋症狀。

忌運動後立即洗冷水澡。夏日運動時,皮膚毛細血管會大量擴張以利身體散熱,突然過冷的刺激會使體表已開放的毛孔突然關閉,造成體內髒器功能紊亂,大腦調節功能失調,尤其是體溫調節紊亂。

忌運動後大量吃冷飲。體育運動可使大量血液湧向肌肉和體表,而消化係統則處於相對貧血狀態。大量的冷飲不僅降低了胃的溫度,而且也衝淡了胃液,使胃的生理機能受損,輕者引起消化不良,重者會導致急性胃炎。

忌運動後以體溫烘衣。夏季運動汗液分泌多,衣服幾乎全部濕透,有些人自恃體格健壯而懶得換衣,時間長了,極易引起風濕病或關節炎等疾病。

(3)秋季運動健身

注意氣溫變化。秋季日溫差變化大,戶外鍛煉早上涼風習習,中午驕陽似火,傍晚清風陣陣,半夜寒氣逼人。因此參加健身健美鍛煉時,必須注意氣溫變化,要隨著氣溫變化增減衣物,調整準備活動內容,特別是在深秋時節更要注意防止運動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