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抗衰飲食宜忌(1 / 3)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人的健康長壽中,遺傳因素的關係占15%,社會因素占10%,醫療條件占8%,氣候條件占7%,而60%取決於自己。因此,防止早衰並延年益壽的方法,關鍵仍在於人們自身的飲食調理。人類的健康長壽之道應立足於日常生活之中,寄希望於普通的飲食和全麵的營養。

水也會衰老

通常我們隻知道動物和植物有衰老的過程,其實水也會衰老,而且衰老的水對人體健康有害。

據科研資科表明,水分子是主鏈狀結構,水如果不經常受到撞擊,也就是說水不經常處於運動狀態。而在靜止狀態時,這種鏈狀結構就會不斷擴大、延伸,就變成俗稱的“死水”,這就是衰老了的老化水。現在許多桶裝或瓶裝的純淨水,從出廠到飲用,中間常常要存放相當長一段時間。桶裝或瓶裝的飲用水,被靜止狀態存放超過3天,就會變成衰老了的老化水,就不宜飲用了。

未成年人如常飲用存放時間超過3天的桶裝或瓶裝水,會使細胞的新陳代謝明顯減慢,影響生長發育,而中老年人常飲用這類變成老化水的桶裝或瓶裝水,就會加速衰老。

專家研究提出,近年來,許多地區食道癌及胃癌發病率增多,可能與飲用儲存較長時間的水有關。研究表明,剛被提取的、處於經常運動、撞擊狀態的深井水,每升僅含亞硝酸鹽0.017毫克。但在室溫下儲存3天,就會上升到0.914毫克,原來不含亞硝酸鹽的水,在室溫下存放一天後,每升水也會產生亞硝酸鹽0.0004毫克,3天後可上升0.11毫克,20天後則高達0.73毫克,而亞硝鹽可轉變為致癌物亞硝胺。

有關專家指出:對桶裝水想用則用,不用則長期存放,這種不健康的飲水習慣對健康極為有害。

飲茶的四大誤區

據研究,茶含有600餘種化學成分,其中有五大類是對人體非常有益的營養物質。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茶的認識也存在不少誤區,這些誤區可能會給健康帶來隱患。以下是幾種常見的飲茶誤區:

(1)濃茶“醒酒”

有人認為,酒後喝濃茶,有“醒酒”作用,這是一種誤解。因為人們飲酒後,酒中乙醇經過胃腸道進入血液,在肝髒中先轉化為乙醛,再轉化為乙酸,然後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經腎排出體外。而酒後飲濃茶,茶中咖啡堿等可迅速發揮利尿作用,從而促進尚未分解成乙酸的乙醛(對腎有較大刺激作用的物質)過早地進入腎髒,使腎髒受損。

(2)品新茶“心曠神怡”

新茶是指摘下不足一月的茶,這種茶形、色、味上乘,品飲起來確實是一種享受。但因茶葉存放時間太短,多酚類、醇類、醛類含量較多,如果長時間飲新茶,可出現腹痛、腹脹等現象。同時,新茶中還含有活性較強的鞣酸、咖啡因等,過量飲新茶會使神經係統高度興奮,可產生四肢無力、冷汗淋漓和失眠等“醉茶”現象。

(3)飲茶會使血壓下降

茶葉具有抗凝、促溶、抑製血小板聚集、調節血脂、提高血中高密度脂蛋白及改善血液中膽固醇與磷脂的比例等作用,可防止膽固醇等脂類團塊在血管壁上沉積,從而防冠狀動脈變窄,特別是茶葉中含有兒茶素,它可使人體中的膽固醇含量降低,血脂亦隨之降低,從而使血壓下降。因此,飲茶可防治心血管疾病。

(4)“茶醫百病”

有人認為,茶不僅是一種安全的飲料,也是治療疾病的良藥。殊不知,對有些病人來說,是不宜喝茶的,特別是濃茶。濃茶中的咖啡堿能使人興奮、失眠、代謝率增高,不利於休息;還可使高血壓、冠心病、腎病等患者心跳加快,甚至心律失常、尿頻,加重心腎負擔。

此外,咖啡堿還能刺激胃腸分泌,不利於潰瘍病的愈合;而茶中鞣質有收斂作用,使腸蠕動變慢,加重便秘。

吃錯水果會生病

很多人認為,吃水果對身體大有好處,而且多多益善,吃得越多越好。其實不然。有些水果在某些時候食用對人體健康是有害的,如果食用不當,還會引發疾病,因此,掌握正確食用水果的方法非常必要。

(1)水果不是零食

水果,是膳食結構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它對我們的健康和對疾病的預防具有很大的作用。水果中含有非常豐富的營養成分,主要是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礦物質,還有有益於人體健康的生物活性物質。經常吃水果可明顯降低患腫瘤等慢性疾病的危險;水果中含有許多抗氧化成分,可延緩細胞的衰老;水果中的維生素也是人體維生素的主要來源。水果的營養作用是其他任何食物都無法取代的。

但在大多數人的餐桌上,水果一般是作為“餐後甜品”出現的,很多人,特別是一些男性,普遍把水果當成“零食”,平時很少吃,類似錯誤的觀念影響了他們對水果中的營養的攝取。

(2)飯後不宜立刻吃水果

無論是在外就餐還是在家吃飯,吃完飯之後,水果往往會作為歡宴的壓軸戲。而這,就是一個極大的飲食誤區。

首先,水果中的有機酸會與之前吃下的其他食物中的礦物質結合,影響身體消化吸收;其次,水果中的果膠有吸收水分、增加胃腸內食物濕潤程度的作用,飯後吃水果會加重胃腸負擔;再次,很多水果容易被氧化、腐敗,而肉類和穀物本身消化得慢,後吃下去的水果會長時間停留在胃中,導致水果氧化、腐敗。

吃水果的正確時間是飯前1個小時和飯後2個小時左右。水果中許多成分均是水溶性的,飯前吃有利於身體必需營養素的吸收。

(3)時令水果宜多吃

營養專家認為,反季節蔬果因為日照時間、溫度等原因,不如在自然條件下生長的蔬果。因為日照會影響蔬果中糖分和維生素的合成,所以反季節蔬果中,糖和維生素的含量會比同類的時令蔬果略低,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反季節蔬果吃起來口感較淡的原因。

從中醫“天人合一”的理論講,食物隻有在當令時,即生長成熟符合節氣的時候,才能得天地之精氣。所以,比起吃反季節的蔬果來,選擇時令蔬果是更好的選擇,順應自然是最好的健康法則。

(4)果皮到底該不該削

以前聽人說果皮上會有農藥殘留,於是就削了皮再吃,可近來又聽說果皮最有營養,那麼,吃水果到底要不要削皮呢?

專家介紹,大多數水果的果皮中都含有豐富的抗氧化成分及生物活性物質,例如酚類物質、黃酮類物質,吃果皮的確對健康有益。但是,現實情況是,水果在生長過程中,往往要噴灑農藥殺蟲,農藥會滲透並殘留在水果皮中,用水洗也無法徹底去掉。所以,吃水果時最好還是削皮後再吃。

多吃黑米,有效抗衰老

根據口感、顏色的不同,大米可以被分為很多種類。按口感有糯米、粳米、秈米;按顏色有白色、黃色、綠色、紅色、紫色、褐色、黑色等深淺不同多種顏色的米。無論是糯米、粳米還是秈米,都有紫色、褐色甚至基本上呈黑色的品種,人們常把它們叫做黑米。

食物營養價值的一般規律告訴我們,同樣一種食物原料中,顏色越深的,營養價值就越高,大米同樣符合這個規律。所以,黑米的營養價值要遠遠高於精白米。

黑米的顏色之所以與其他米不同,主要是因為它外部的皮層中含有花青素類色素,這種色素本身具有很強的抗衰老作用。

國內外研究表明,米的顏色越深,則表皮色素的抗衰老效果越強,黑米色素的作用在各種顏色的米中是最強的。此外,這種色素中還富含黃酮類活性物質,是白米的5倍之多,對預防動脈硬化有很大的作用。

與精白米相比,黑米中的B族維生素含量是它的4倍左右;鉀、鎂、鐵、鋅、錳等微量元素含量分別是它的4.4倍、6倍、1.7倍、3.8倍和1.7倍;賴氨酸含量是它的2~2.5倍。

自古以來,黑米就被人們當成一種滋補保健品。《紅樓夢》中所說的“禦田胭脂米”,就是指紫黑色的血糯米。中醫認為,黑米具有滋陰補腎、健脾暖肝、明目活血的作用,可以治療貧血、頭昏、視物不清、頭發早白等多種病症。

由於黑米中含膳食纖維較多,澱粉消化速度比較慢,血糖指數僅有55(白米飯為87),因此,吃黑米不會像吃白米那樣造成血糖的劇烈波動。此外,黑米中的鉀、鎂等礦物質還有利於控製血壓、減少患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所以,糖尿病人和心血管疾病患者可以把食用黑米作為膳食調養的一部分。

為了更多地保存營養,黑米往往不像白米那樣精加工,而是多半在脫殼之後以“糙米”的形式直接食用。這種口感較粗的黑米最適合用來煮粥,而不是做成米飯。煮粥時,為了使它較快地變軟,最好預先浸泡一下,讓它充分吸收水分。夏季要用水浸泡一晝夜,冬季浸泡兩晝夜。然後用高壓鍋烹煮,隻需20分鍾左右即可食用。為了避免黑米中所含的色素在浸泡中溶於水,泡之前可用冷水輕輕淘洗,不要揉搓;泡米用的水要與米同煮,不能丟棄,以保存其中的營養成分。

一般來說,黑粳米和黑糯米用來煮粥口感最好。黑秈米煮粥時,最好配些糯米來增加黏度。除了粥之外,黑米還可以做成點心、湯圓、粽子、麵包等。現在還開發出了黑米酒,其中含有黑色素,能起到保健作用。

防衰食物宜多吃

雖然衰老是機體生命過程中的必然規律。但我們可以采取一些健康的生活方式,讓衰老的腳步走得更慢一些。

醫學專家認為,機體代謝以及外界因素影響而使體內產生的過量自由基,是導致疾病和衰老的重要原因。可喜的是,大自然也為我們提供了不少的抗氧化、抗衰老食物,能幫助我們減少自由基的產生,或是清除體內過量的自由基,以防病防衰老。

(1)防血管衰老的食物

茶葉:含有咖啡堿和茶多酚,有提神、強心、利尿、消膩和降脂之功效。經常飲茶,可防止體內膽固醇升高。

大豆:含有可以降低血液中膽固醇含量的物質,高膽固醇的病人,多食大豆和豆製品很有好處。

生薑:含有一種含油樹脂,具有明顯的降血脂和降膽固醇的作用。

大蒜:含揮發性激素,可消除積存在血管中的脂肪,具有明顯的降脂作用,是預防高血脂症和動脈粥樣硬化的良藥。

木耳:含有一種多糖物質,能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可減肥。

紅薯:可供給人體大量的膠原和黏多糖類物質,可保持動脈血管的彈性。

山楂:含三苫類和黃酮類成分,具有加強和調節心肌、增大心髒收縮幅度及冠狀動脈血流量的作用,還能降低血清中的膽固醇,因此,心腦血管病人多食有益。

(2)防肌肉衰老的食物

人體肌肉衰老和攝取蛋白質之間存在著非常密切的聯係,合理地調節飲食結構和規律可以延緩肌肉衰老。

肌肉逐漸衰老是肌肉蛋白質的合成和降解失衡造成的。這也是所有哺乳類動物年老後的一個共同特點。對於人類來說,男性從30歲左右開始出現肌肉衰老,女性稍晚於男性。醫學專家研究發現,血液中氨基酸含量的增高能夠刺激人體內蛋白質的合成,食用高蛋白質食物可以提高血液中氨基酸的含量,但如果無規律地攝取蛋白質,便會適得其反。

對於老年婦女來說,最合理攝入蛋白質的方法是:每天中午一次性攝入日需蛋白質量的80%。與每天分4次平均攝入相同數量的蛋白質相比,這樣更有利於肌肉蛋白質的合成,促進非脂肪組織的生長,從而達到延緩肌肉衰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