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東山槍聲(2 / 2)

奶奶喝著爺爺為她精心調劑的安胎中草藥,爺爺再沒有去打獵,說是不再殺生了,為自己的後代積德,將獵槍埋在了大栗子樹下,然而當他再次瞄準的時候,槍口前倒下的卻是鬼子。

父親平安降生,爺爺又再次跪拜娘娘頂廟方向,保佑孩子長命百歲,父親的名字有了:照百歲。

爺爺經常肩扛著蹣跚學步的父親,去釺子溝裏玩,指著“點兵台”大石頭給父親講著故事。

傳說,穆桂英當年抗遼掛帥,以郎前峪村北後山為大本營,山裏坡底深溝有塊石頭上是穆桂英的“上馬石”,石上留有穆桂英的腳印。在一塊高三四米,幾十平方米的一塊獨臥巨石上,有一個海碗口大的馬蹄印子,上麵還有十八個帳旗杆眼,這就是傳說穆桂英曾站在上麵點將的高台,我們都管它叫“點兵台”。在其巨石斜麵上不知道什麼年代的人石鑿出一片文字:

遼犯中原關口隘,

英颯掛帥點兵臺,

降龍神木破天門,

雁翎刀下斬魔怪。

小時候我和夥伴們常爬上去玩耍,馬蹄印子和杆眼裏常年有著積水,小夥伴們渴急了,也會趴在上水眼裏“豪飲”一番,有雨水甘露的味道,也能喝出來野獸尿的騷味。

爺爺熟悉這裏的一草一木,一溝一壑,馱著父親,數那裏高低不平的山頭多少,看那片花花草草的顏色,聽那裏布穀、斑鳩樹林裏唱歌,隻是這田原野趣的平淡幸福生活太過短暫,父親幼小的記憶裏甚至還沒有印象,就被戰爭的炮火炸得雲飛煙滅。

1943年,抗日戰爭時期,戰火也燃到了京城鎖鑰兵家必爭的我的家鄉。

老家這個地方,屬於北京的一個遠郊,山清水美,曆史悠久,自古以來就屬軍事重地,眾多雄關險隘都飽經戰火的洗禮,很多的傳奇故事也廣泛流傳民間,楊家將的傳說便是其中的奇葩,將這片山河映襯得瑰麗而神奇。

傳說遼軍大舉進兵中原,楊六郎率軍鎮守其“三關口”所在古北口、白馬關、鹿皮關上都插上一麵寫有“楊延昭”的大旗。遼軍畏懼楊六郎的厲害,望旗而逃。關北有個叫野馬川的地方,這條川兩側高山怪石嶙峋,古木參天,橫水咆哮,川裏出現匹野馬雪白耀眼,凶猛剽悍,時常棲息水中,出沒山林,聲聲嘶鳴,令野獸喪膽。楊六郎從此川路過,見此馬川中戲水,一眼認出這是難得的寶馬神駒,便從岸上一躍,跨上馬背,將其馴服,從此這匹“白龍馬”成了他的坐騎,與他一起馳騁沙場,“白馬關”也由此得名。”

九百多年後,日本鬼子從這個關口進入了我們縣城。

縣城座落在潮河與白河彙流的三角地帶,位於北平東北,是進京門戶,軍事位置十分重要。

十二月的中旬,剛剛新組建的一個月的三地聯合縣縣委在白馬關召開會議,布置抗敵工作任務,縣公安隊和義勇隊各一個排負責此次會議的保衛工作。不久,連續接到大量日偽軍占據的古北口據點突然增兵集結的情報,遂決定立即結束會議,並於當晚轉移到了利於隱蔽的郎前峪村。

郎前峪村村會首郎道子安排聯合縣縣委及保衛人員隱藏妥當,又找了幾個本村身強力壯、機靈的夥會成員加強戒備巡邏,其中就有我的爺爺。爺爺接到通知,挖出了理在大栗子樹下的獵槍,安頓好奶奶和父親,加入了這場保衛家鄉的戰鬥.

由於漢奸的出賣,隱蔽在郎前峪村的聯合縣縣委及其他人員暴露了,郎前峪及點兵台周邊地區被日偽軍一千多人層層包圍。聽上了上年紀老人們講,那個漢奸就是鄰村史家坎子的,有人說是地主史銅錢為了幾十塊大洋,差苟剩給日偽軍據點送的信;也有人說是郎前峪村有偽軍的親戚告的密,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人人自危,往往有的人喪失了良知,但更多的人還是錚錚鐵骨,在民族危難之際,用自己的方式來保衛家鄉,史疙瘩便是其中的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