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來過,便未曾離開(2 / 2)

在與茅盾故居一橋之隔的中市觀後街“夏同善翰林第”,我們一樣可感受到文化的巨大力量。這個清代翰林夏同善是烏鎮蕭氏家的外甥,因自小在外婆家生活、讀書,進士及第後,獲欽點翰林,知恩圖報的夏同善便把皇帝所賜的“翰林第”匾額懸掛在了蕭家廳中。作為清光緒年間平反清朝四大奇案之一——楊乃武與小白菜冤案的關鍵人物,夏同善充分發揮了江南文人的智慧與卓識,與浙江籍京官共同聯函奏請刑部,為蒙冤的楊乃武與小白菜翻案,終於力挽狂瀾、撥雲見日。夏同善是“學而優則仕”的典範,他的名字與傳說注定要讓古鎮後人津津樂道。

烏鎮文化底蘊之深厚,可以追溯到梁代昭明太子。昭明太子名蕭統,兩歲時立為皇太子,他曾隨老師沈約來到烏鎮讀書,並建有書館一座。蕭統自幼好學博聞、通今知古,以編輯《昭明文選》而名世。現存昭明書館遺跡,是明朝萬曆年間所建的一座石坊,題有“六朝遺勝”、“梁昭明太子同沈尚書讀書處”匾額。盡管千百年來風侵雨蝕,昭明太子讀書遺跡猶存,古鎮文脈流傳悠遠。

自宋以降,烏鎮共出了二百多名舉人、進士。在古鎮這方人傑地靈的土地上,誕生了中國最早的鎮誌編撰者沈平、著名理學家張楊園、著名藏書家鮑廷博、晚清翰林嚴辰、夏同善、文學巨匠茅盾、政治活動家沈澤民、銀行家盧學溥、新聞界前輩嚴獨鶴、才女湯國梨、農學家沈驪英、著名作家孔另境……還有,木心。2006年,旅居美國紐約二十四年之久的烏鎮遊子木心落葉歸根,回到家鄉定居。木心這個被稱為“文學魯賓遜”的海外文人,其詩文為陳丹青、阿城、何立偉、陳子善、陳村等當代文藝大家所竭力推崇,一卷《哥倫比亞的倒影》旋即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閱讀經典。2013年1月,木心的《文學回憶錄》問世,從中可以讓人充分領略廣闊無邊的文學世界。富有意味的是,木心花園與茅盾故居處在同一條街上。如果喜歡文學,隻要沿著這條古鎮老街,從街頭的茅盾故居走向街尾的木心花園,你走過的就是中國現代文學史流光溢彩的一個曆程。

烏鎮名人輩出、書香風流,至今綿延不絕。由茅盾先生捐資設立的“茅盾文學獎”頒獎盛典從第五屆開始回歸他的故裏,堪稱文人雲集的烏鎮盛事。2003年11月,《小說月報》第十屆百花獎頒獎儀式在烏鎮舉行。浙江電視台在烏鎮的財神灣錄製了一檔特別節目《相約烏鎮:與作家麵對麵》,受桐鄉市文聯委派,我與周敬文、朱汝曈參加了這場文學活動。畢淑敏、梁曉聲、裘山山這三個百花獎得主在財神灣停泊的木船上接受節目主持人采訪時,對詩畫江南、人文古鎮充滿了深情與眷戀。

隻要走進烏鎮,江南文化的韻味便會馥鬱地襲來。倘若你走得累了,可以在岸邊的美人靠坐下來,麵對清澈的江南水發呆、想心事,洗滌身心的塵埃,或者走進臨街的茶館歇腳、喝茶、聊天兒,體驗市井風情。茶館“訪盧閣”因為茶聖陸羽而著名,在烏鎮中市應家橋南堍,背倚車溪市河,麵向中市大街,俯臨東市河,遙望觀前街風情世態。一邊悠閑地喝著茶,一邊品嚐著烏鎮的名點“姑嫂餅”,任時光流逝而去,心底怡然自如。訪盧閣、姑嫂餅,在古鎮民間都流傳著充滿情趣的曆史傳說,洋溢著親切動人的文化情韻。

來過,便未曾離開。劉若英的烏鎮形象代言,具有穿越時空的誘惑力。烏鎮把江南水鄉的懷舊元素與人文內涵水乳交融地結合在了一起,便有了故國家園的情愫,絲絲柔柔地纏繞著每一個行人的腳步,從此讓你的心靈再也離不開水墨烏鎮、人文烏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