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來過,便未曾離開(1 / 2)

來過,便未曾離開

美文臻萃

作者:王立

記得第一次去烏鎮,是在梅雨時節,從德清新市乘坐蘇杭班到了烏鎮。上得岸來,看到這個質樸的古鎮浸潤在瀟瀟雨絲中,一派朦朧迷離。煙雨江南如同一軸宣紙上的水墨畫一般,清新而柔軟。

烏鎮是浙北名鎮,江南碧水、古樸石橋、粉牆黛瓦、廊棚水閣……無不透露出江南古鎮的萬千神韻。“唐代銀杏宛在,昭明書室依稀。”茅盾在《可愛的家鄉》中如是寫道,對於家鄉烏鎮的深情懷念躍然紙上。讀過茅盾的《林家鋪子》、《春蠶》等小說作品,我們便會深信,每一個作家的故鄉,永遠是其創作的靈感與源泉。

柔碧而靈動的江南水是烏鎮的靈魂,而一座座古橋、一條條小巷便是烏鎮的筋脈,古鎮的四肢百骸就這樣生動起來,秀麗而溫情。小橋流水的意境,在烏鎮表達得淋漓盡致。舊時的烏鎮,百步一橋,連綴兩岸人家。其中“姐妹橋”最為著名,這是通濟橋和仁濟橋的合稱,拱形結構,高大雄偉,當地人稱之為“橋裏橋”。這通濟橋以西原是湖州吳興地域,橋東則是烏鎮地界,所以有則橋聯這樣寫著:

寒樹煙中,盡烏戍六朝舊地;

夕陽帆外,見吳興幾點遠山。

置身於“姐妹橋”,無論站在哪一座橋邊,都可以欣賞到“橋裏有橋”、“橋裏套橋”的奇特景觀。雙虹臥波,交相輝映。看那清澈的江南水碧波漣漪,心靈頓時溫柔起來。此時,或許你會不經意間看到一個探出水閣打水的江南女子,一襲藍印花布的服飾,盈盈一水間楚楚動人,仿佛走入了唐詩中的江南。

在這樣的江南古鎮,是適合談情說愛的,千年情愫、百年緣份,因為江南古鎮的浪漫風情而充滿了詩意的懷想,或許會突然地邂逅到一份不解真情。由黃磊、劉若英、李心潔主演的《似水年華》就是在這樣小橋流水的古鎮拍攝而成,這部二十三集的電視劇展現了詩畫江南之美。在這幅醉人的水墨畫卷中,能有緣相聚便怦然心動,在烏鎮和台北之間上演了一場刻骨銘心永恒思念的愛情童話。

烏鎮之名揚海內外,不僅僅是秀麗的江南風光,更重要的應是其獨特的文化蘊涵。走進一條蜿蜒細長的小巷,踩著斷簡般的石板路,感受著江南小巷的漫長而悠遠的意境,元曲中那種幽深飄渺的韻味彌漫開來。小街兩側鱗次櫛比的小樓幾乎是清一色的烏簷青瓦,屋簷比翼。“茅盾故居”就坐落在這條名叫觀前街的巷子裏。茅盾故居麵街南向,乃是磚木結構的江南民居,故居的主體是四開間兩進深的二層樓房。還有茅盾以《子夜》的稿費親自設計翻修的書齋,在這帶有日本民居風味的書齋中,茅盾創作了中篇小說《多角關係》。庭院裏植有棕櫚、天竺、冬青、扁柏等花木,其中,一棵棕櫚的枝幹已超過七米多高的院牆,天竺鬱鬱蔥蔥,枝繁葉茂。據說,這是茅盾親手種植的。明媚的陽光映照著棕櫚、天竺以及其他的花木,顯得生機無限。

茅盾早年喪父,而他的母親是一個堅強而有文學修養的女子,這從她為丈夫所撰寫的挽聯上可窺一斑:

幼誦孔孟之言,長學聲光化電,憂國憂家,斯人斯疾,奈何長才未展,死不瞑目;

良人亦即良師,十年互勉互勵,雹碎春紅,百身莫贖,從今誓守遺言,管教雙雛。

這個年輕的遺孀,在這樣一個小資產階級的大家庭裏要培養茅盾兄弟倆讀書深造是不容易的,因為茅盾的祖父、祖母與二姑媽都主張讓茅盾到自家的紙店裏當學徒。有遠見的母親頂住了家庭的壓力,忍受寡居的寂寞,堅持讓兩個兒子讀書學習。就是這樣一個偉大的母親,終於把茅盾兄弟倆培養成才,共同走上了革命道路。茅盾擔任了新中國第一任文化部長,而茅盾的弟弟、英年早逝的沈澤民曾任中共中央第六屆宣傳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