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楊家將鮮為人知的真實曆史(3 / 3)

楊文廣古稀之年才一戰成名,有些“大器晚成”的味道,哪裏是什麼少年英俊,白麵郎君?這時期宋神宗在位,遂大喜,封楊文廣為步兵都虞候。老將楊文廣雖有抗遼之鴻誌,但宋遼議和無戰事亦徒然。直至75歲病死於任上。

看來楊氏祖孫三代皆因一戰而成名,楊繼業成名於雁門關,楊延昭成名於遂州城,楊文廣成名於篳篥堡。我們的民間藝人太渴望看到楊文廣少帥般閃亮登場哩,自古英雄出少年,該是何等賞心悅目、風采畢現呢!這種的心理使得其想象力豐富異常,就如同武打片中的套路想要達到新穎別致的藝術效果一樣,大人打不過小孩兒,男人打不過女人,人多的打不過人少的,健全的打不過殘疾的……

輕輕拂去曆史的塵埃,還原楊家將一個真實的曆史,我從中既能了解曆史的真麵目,也理解了曆史的書寫與書寫的曆史的些許差異。逝者如雲煙般淡沒在曆史天空的某一角落,來者卻總想將時空旋轉對接,讓硬錚的骨骼添上血肉與精神而愈顯其豐滿有神韻。精神的血肉可以移植,不是麼……

老將楊文廣有壽又有福,說他是位福將一點也不為過哩。

那逼仄的人生羊腸路

評書《楊家將》中那位名垂青史的老英雄楊繼業,曾在北漢時期官至節度使、中書令。倘若不是生不逢時趕上了烽煙四起、戰亂不斷的五代十國,也許他的人生會是另一番的平靜、坦蕩與順勢。

曆史就是這樣的喜歡捉弄人。坐上皇帝寶座沒多少時日的宋太祖趙匡胤便親率三十萬宋軍,浩浩蕩蕩地前來攻打憑依黃河、背靠契丹的北漢。假如不是宋軍大將黨進的及時護駕,大黑胖子的宋太祖趙匡胤也許早就被悄悄放下吊橋、手持大刀一馬當先的北漢守將楊繼業劈為了兩截兒。誠如是,曆史的走向定然會有所改變。直到宋太宗時期,北漢皇帝劉繼元投降北宋,老英雄楊繼業仰天長歎了一聲,這才不得不扔了大刀束手就擒。

讓老英雄楊繼業一戰成名的是他歸降北宋後的雁門關之戰。顧名思義,雁門關是高翔於天空的大雁側著身子剛好從其縫隙間穿過的險要關隘,一夫擋關萬夫莫開的兵家必爭之地。此時的遼景宗耶律賢早已對中原大地覬覦已久,垂涎三尺。這次進犯中原的統帥便是大遼駙馬蕭咄李。而北宋派去雁門關加強防守的將領正是才投降不久的楊繼業。為了報答北宋朝廷的不斬與知遇之恩,同時也想消除北宋文臣武將對自己的不信任,加之焦慮與悲憤,這一切的一切,蒼白的語言是難以表達清楚的。隻見老英雄楊繼業從容地披掛上陣,盡管心潮有些起伏波動,但他的目光所透出的睿智與鎮定,足令塞外的豺狼虎豹心驚膽寒……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真正歸老英雄楊繼業統領調遣的宋軍士兵僅有五千人。而遼軍十萬人馬如潮水般朝著雁門關的方向猛撲過來。無奈之下,隻得出奇兵奇招。楊繼業老英雄率領著三四百的精銳騎兵出人意料地出了雁門關,向著一片茂盛叢林的開闊地神秘兮兮而去。他讓每名宋軍騎兵在其馬尾巴上拴著砍伐的樹枝樹杈,再一路折返而回。一路上人喊馬嘶、煙塵滾滾猶如大軍包抄而來。遼軍不知就裏,後軍衝中軍,中軍衝前軍,互相踐踏如“汽車追尾”,於是,死傷者無數。那些正登上天梯攻城的遼軍士兵更是在一走神之際,被城上的宋軍一陣滾木雷石的亂砸與火弩、火球的狂射猛燒之下死者累累。最叫絕的還數楊老英雄竟然一眼瞅準了那位中軍旗下騎著高頭大馬身披黃金甲的遼軍元帥蕭咄李。當這位駙馬元帥還沒回過神來,甚至還在懵懂之際便被老英雄一刀劈於馬下……雁門關大捷讓楊繼業老英雄天下聞名,卻也埋下了人生悲劇的種子。

話說宋雍熙年間,雍熙皇帝想收回被遼占領的幽雲十六州。於是,便禦駕親征,分派三路大軍向北進軍。潘仁美與楊繼業率領著西路軍,一路上攻陷了不少州郡。令人可氣的是,雍熙皇帝率領的東路軍大敗而歸,卻傳旨西路軍,令他們掩護沿邊塞二十萬難民安全轉移。此時已成副帥的楊繼業老英雄在高級將領會議上主張不能冒險進攻。元帥潘仁美沉默不語。而監軍王侁卻使激將法,說楊繼業楊無敵徒有虛名!又是萬般無奈,激憤,鬱悶,焦急……老英雄隻能再次冒險出奇招。於是,他又率領五千人馬,佯攻遼國統帥耶律斜軫率領的十萬大軍,約好就在出發地陳家穀口重兵設伏。當最終將遼國大軍引入陳家穀口時,宋軍卻無一兵一卒的伏兵。當然,潘仁美並不是有意不接應,他也有苦衷與無奈。那是後話,暫且不表。

倘若宋軍果真按老英雄的部署來布陣設伏,那該是多麼漂亮的一次戰役,也是老英雄人生濃墨添彩的神來之筆!可是,麵對光禿禿、死寂寂的陳家穀口,楊繼業隻得再次仰天長歎,這就是悲苦的命運哪!眼見得兒子楊延玉被遼軍馬踏如泥,又見得大功即將告成……最終,老英雄被遼國大將耶律奚達一箭射於馬下,而老英雄在悲憤裏絕食三天而亡,終年56歲。楊繼業不像評書演義所說的,悲壯地碰死在李陵碑下。老英雄膝下是有生龍活虎的七個兒子。但除戰死的楊延玉,還有年齡尚小的楊延昭,其餘五個兒子,楊延浦,楊延訓,楊延瓌,楊延貴,楊延彬,都是做著地方上的恩萌小官。哪像《楊家將》中所描寫的金沙灘之戰如何如何。

不知怎的,讀罷《宋史 楊繼業傳》,了解了一位有血有肉的老英雄真實的曆史,內心頗為感慨。於是,賦拙詩一首,既表敬慕並寄哀思:

雁門鴻雁斜翅掠,塞外窮途仄複仄。

陳家穀口若有情,金刀令公曾記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