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萬宗真身(3 / 3)

當年涇河龍王和袁守誠製氣,最終為魏征夢中斬殺,但至此梁子是結下了,袁守誠心內不安隱遁至中南山不再複出。

從前唐朝氣勢盛,龍王的子嗣也不敢發難,自武氏臨朝以來看似國泰民安,從氣勢講就已經暗淡了下來,睿宗又是廢立之人,是個軟弱的主,舊賬該到算的時候了,故此涇河龍王鎖住此處水源,打理好天庭,就是不給長安降雨,準備大旱三年,以報父王被殺之仇,也該是唐朝氣數未盡,一切孽緣終因袁守誠而起,此刻袁道長前來一是求雨,二是還債。

睿宗得知此事,心內為之一動,便特令法事在麟德殿前的廣場舉行。

第二日午時三刻,天空一如往日,碧空萬裏,沒有一絲雜雲,袁道長的小童已將引水取來封在葫蘆裏。

那道長開始布畫,沿著宮殿的中垂線,分出天地,隔離出陰陽,輕者為天,濁者為地,天地成則引水流通,天地皆為圓形,都由陰陽所化,天距地七步之遙,道長在象征著天的圓圈中,將封在葫蘆口的行雨旗拿下,手持行雨旗向著代表地的圓圈中走去,邊走邊念道:“三十六年蜀中生;勘破紅塵路不真。參驗有道來日事;座下弟子預示神。鬥氣龍王葬夢中;幽幽冥冥怨有根。此際日赤吹熱風;大明宮外起煙塵。引水出自玄女洞;翻入雲中墜天空。”

此時隻見隨著道長的行雨令一出,封在葫蘆內的水此刻直直朝天空射去,眼見著天空黑暗下來,似乎墜著億萬的水滴,隨時都有掉落的危險。道長揮動著手中的行雨旗,黑暗的天空閃光四起,轟隆隆的雷聲大作。待到道長將行雨旗插入象征地的圓陣中時,瓢潑大雨從天而降,此時風雷聲更加激烈的響徹在天地間,仿佛要將一切毀滅。

這種景象約莫持續了一刻鍾,天空突然閃現出兩點光澤,圍裹在亮點周圍的墨雲似乎受了某種召喚此刻卷曲著,滾動著,不多時天空中形成一股龍形的雲氣,龍頸處有一道暗紅時隱時現。那龍的周身不斷壯大,開始時不過丈餘,片刻便增長了幾十倍,龍首朝下,形似漏鬥,龍口一張,方才降下的雨露便有十分之一被吸入口中。

群臣見此情景嚇得半晌都沒能明白發生了什麼?道長見此驚呼一聲不好天漏了,看來涇河老龍王的陰魂不散,定是來報仇的,於是大喝一聲:“孽畜當日唐王差人自西天佛祖處取來真經度你入輪回,你卻不去,仍留此為禍人間,你便不怕挫骨揚灰嗎?看招!”忙將頭頂的發簪取下,向那黑龍打去。銀簪一脫手,幾個翻滾便化作一條銀色小龍,徑直向黑龍飛撲而去,雖然在形體上黑龍盡占了優勢,但幾個回合下來黑龍便顯得有些空虛了,遂即遣散了收束住的黑雲得了空變逃脫了。天空又回複如初,那雨由大轉小未有間斷直到半夜將息。

雨停了,袁道長收起葫蘆和行雨旗,在瞿曇悉達的安排下,下榻在宮外清涼寺,由於夜色已深睿宗計劃明日接見這位袁道長。

袁道長入得寺中,由於日裏的一番辛苦也是疲乏的緊,遂即就寢。恍惚間,來到一處所在,隻見此處山勢奇絕,幽明穀靜,林莽蒼蒼,流泉飛瀑之音在山木的遮掩間時有時無,或遠或近,落英仙草夾道而生,更有雜花生樹,花香醉人,一茶樹枝頭向陽處,立著一隻短尾金絲雀,在斑駁樹影下輕梳羽翼。

沿山小徑,半遮於雲霧,山頂處仿佛有金光閃耀,曲徑通幽處朦朧間似乎藏著亭台樓榭,見此情景自己也到來了興致,沿著山路向金光閃動的山頂信步而行。也不知走了幾多時間,漸漸的天色向晚,卻不有一絲涼氣,越向上走便覺得悶熱難耐,腹中更是饑渴,忽聞近旁的崖下水聲大作,不自覺的便往崖山走去。

不消片刻便到了崖邊,定住身形向下一打量,崖下黑霧升騰,水聲激烈,也不知有多深。隻見黑色煙盤旋著形成一個黑色的漩渦,轟轟隆隆的聲音正是自漩渦的底部發出,看見此景不由得叫人心驚膽戰。

隨著聲音越來越烈,黑氣不斷升騰,林風頓起,蕭蕭瑟瑟的如同鬼哭狼嚎,崖邊的古藤、樹木、山石也由著漩渦的吸引墜入萬丈深淵下的大口中。袁道長身形不穩也墜下崖去,卻不知這一去還有命在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