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男女特有病和惱人的泌尿係病(2)(1 / 2)

70歲以上老人因迫尿肌束的肥大和膀胱喪失支持的彈性組織,常有膀胱小室形成。女性老人的尿道有黏膜脫垂。老年人除了夜尿增多外,膀胱殘餘尿亦增多,並且出現不能抑製的膀胱收縮,加上老人盆腔支持肌肉的減弱,反複膀胱感染,大腦血管病變及老年神經疾患等原因,使老人易於發生尿失禁。

尿失禁雖有不同的病因,但臨床上可分為真性尿失禁和假性尿失禁兩類。前者指尿道括約肌損傷或神經功能失常喪失了控製尿液的能力以致尿液不斷流出。後者則由尿道梗阻(尿道狹窄,前列腺增生)或膀胱收縮無力(脊髓損傷)等排尿障礙因素造成尿瀦留,直到膀胱過度膨脹使尿液被迫外溢,故又稱充溢性尿失禁。還有應力性尿失禁,因尿道括約肌鬆弛,在用力咳嗽、打噴嚏或舉重物時使腹壓突然增加而造成少量尿液外溢。

老年人尿失禁可發生在急性尿路感染、心肌梗塞及毒血症時,這些都為暫時性,病愈後尿失禁消失。臥床不起的老人,不能立即上廁或取得便壺仍易引起尿失禁。手術後尿失禁,如良性前列腺增生切除後、膀胱頸部手術後、直腸癌根治手術後、腹主動脈瘤手術或子宮頸癌根治術後等,都因損傷膀胱及括約肌的運動或感覺神經,而發生尿失禁。老年人伴有膀胱頸或尿道梗阻也是尿失禁常見原因。壓力性尿失禁常見於婦女,有時男性老人在手術後或腦血管意外時亦可發生。夜間尿失禁,僅發生在夜間睡眠終末時,這些老人常有神經疾患,引起膀胱功能失調,自幼有夜間遺尿習慣。有些老人尿失禁是神經性的,在慢性大腦衰竭和大腦血管疾患時,常不能調節排尿肌,導致尿頻、尿急與尿失禁。

對尿失禁來說,應針對原來的病因處理。對於大部壓力性尿失禁病人來說,應予重視這一疾病,由於經常遺尿、漏尿,可導致患者會陰部皮膚紅腫、癢痛,甚至感染潰爛,引起泌尿係統炎症、結石,重者還會影響腎髒功能。如果尿失禁已影響到生活,應該積極治療,越早治療效果越好。對於中、重度的壓力性尿失禁,微創吊帶手術是目前最新、療效最肯定的治療方法。

七、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是老年人常見的疾病,發病率隨著年齡而增長,老年人中發生細菌尿很常見。發生率高的機理還不完全明了,老人免疫機製低下,對易發本病起著重要作用。尿路感染原為女性常見病,老年男性發病也增多,男性老人因前列腺疾患導致尿路梗阻是一個重要原因。此外,前列腺液有殺菌能力,老人前列腺液分泌減少,促使細菌尿發生率上升。不論男女,老人膀胱排空能力均減退,如膀胱常處過度膨脹狀態,易使膀胱缺血,降低了抵禦細菌能力而發生感染。如老年人患有心血管疾患、老年癡呆、長期臥床者易於發生細菌尿。老年人細菌尿最常見的細菌是大腸杆菌,其他如副大腸杆菌、葡萄球菌、產氣杆菌、溶血性及非溶血性鏈球菌、腸球菌、產堿杆菌、變形杆菌及綠膿杆菌甚至病毒均可致病。尿路感染的病菌可以是單一,亦可為混合感染。

尿路感染在急性發作時一般有發熱,伴有乏力、疲勞、頭痛及全身衰弱。局部症狀,如尿頻、尿急、尿痛、排尿困難及腰部酸痛不明顯。如果以前有尿路感染史一般較易診斷。但診斷的確定必須經過實驗室檢查,清潔中段尿的典型變化為:白細胞(每高倍視野白細胞數超過5隻)及細胞增多,偶爾可見少數顆粒管型及少許蛋白尿。菌落計數必須每毫升尿液有10萬隻以上。急性發作,病人會去醫院就診。一般根據培養結果及細菌對藥物的敏感度選用敏感的抗菌藥物,治療至少維持7~10天,如症狀消失,尿常規恢複正常後,尿培養仍為陽性,則需繼續治療,否則可能複發。因此在症狀消失,尿常規正常,仍應再定時作尿培養,無細菌生長,才算治愈。

絕大多數老人的尿路感染無症狀,而在有細菌尿的老年病人中常無膿尿。老人特別是女性,有時不能證實尿路感染,卻出現尿頻、尿痛、尿急和尿失禁等類似尿路感染的症狀,老年人細菌尿還常伴有高血壓。老年人有症狀的尿路感染應予治療,而無症狀的細菌尿是否需治療,目前有兩種意見,一種認為細菌尿可使腎功能受損,故必須治療;另一種認為老人無症狀細菌尿相當普遍,並有高度複發率,要消滅這類細菌如長期使用有效抗生素,對腎髒可能有害,所以主張不予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