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張德輝:大家好,我叫張德輝,元朝人,祖籍山西交城。曾經在史天澤手下為官。鑒於忽必烈做藩王時喜歡儒學,願意效仿漢法治國,1252年,我和著名文學家元好問到了漠北,請求忽必烈接受“儒教大宗師”稱號,並建議他遵照耶律楚材的方針,考選儒士,減免儒戶兵賦等負擔。起初,忽必烈因聽了一些人對儒家學說的誹謗,說金國就是因為儒家學說而亡國,故而對讓以儒家學說治國有些疑慮,我通過自己在金國生活的耳聞目睹所見所聞而駁斥了“金以儒亡”的說法,終於讓忽必烈欣然接受了“儒教大宗師”尊號,這等於公開宣布他將以儒學安天下、治天下。
忽必烈登基後,授任命我做河南北路宣撫使,我就任後懲辦豪強惡吏,深得民心。1265,在全國十路的政績考核中,我名列第一。第二年,我到中書省參議政事,1268年忽必烈提升我作侍禦史,我辭謝沒有就任。
5
元好問:同胞們,我叫元好問,鮮卑族,山西忻州人,金國人。我的職業是作家和曆史學家,特長是寫詩、填詞、寫文章。後人稱我是金元兩朝的文學盟主和泰鬥。
我是金國人,曾在金國做過縣令,在金國南遷後的首都汴梁淪陷之後,我成了蒙古軍的囚徒,被關押了六年。對於蒙古政權的看法,我的內心經曆了一個十分矛盾和思想轉變的過程,金國滅亡後,我內心十分痛苦,曾經十分痛恨蒙古政權,發誓絕不替其效力。然而我曾做過三件事,讓一些心術不正的為愛國主義者們的病垢和攻擊。第一件事是為主動投降蒙古軍打開汴梁城門的金國元帥撰寫功德碑的事。說心裏話,我對金國汴京西麵元帥崔立投降蒙古和出賣金朝後妃大臣極為痛恨。但是,崔立開門投降,客觀上使汴京百萬生靈免遭塗炭,我又並不完全否定。佛家有言,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更何況崔立的投降讓140萬人免遭殺戮,就事論事,我以為崔立客觀上是為老百姓做了件功德無量的大好事。因此,在崔立被脅迫我參與了為他撰寫功德碑的事後,我並沒有堅決地拒絕,隻是把這個差事推給了別人,我隻是具了個虛名。二就是為這件事成了一些口頭愛國主義者指摘嘲諷的重要口實。
第二件事是我給當時蒙古過中書令耶律楚材寫信要求他保護金國的儒家知識分子的事。在金元交替之際,我的思想十分痛苦和矛盾。一方麵我痛心金朝的腐敗和混亂,希望有一個除舊布新局麵的出現,但是當我看到金朝被蒙古滅亡的命運已成定局的時候,出於愛惜人才,就把金朝那54位傑出的儒家知識分子和中原秀士如王若虛、王鶚、楊奐、張德輝、高鳴、李治、劉祁、杜仁傑、張仲經、商挺郝經、王惲、許楫、王思廉、孟琪、徐琰、郝繼先、閻複等,請推薦給耶律楚材,並請他予以保護和任用。而對於那些歸降蒙古國的金朝舊臣如耶律楚材、張桑、嚴實、趙天錫等,隻要他們曾為減輕金國人民少遭屠戮之苦做過一些好事,我都能夠予以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