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集:蒙哥與忽必烈(十二)(1 / 2)

內景,報告團講台。

主持人:大家好,今天我們解讀蒙哥與與忽必烈之三,現在有請報告會特約嘉賓真金、姚樞、劉秉忠張文謙、張德輝、元好問、賽典赤、廉希憲、安童、伯顏等人如嘉賓席並自我介紹。

2

劉秉忠:大家好,我叫劉秉忠,字仲晦,又名子聰。我出生於1216年,河北邢台人。我做過道人,也當過和尚,但那是一種生於亂世不得誌之時逃避社會黑暗痛苦的方法。我既是元朝帝國政治格局的總設計師,又是老北京都城的總設計師。我又是元朝的首任宰相。而元朝之名稱就是我取自《易經》中》“大哉乾元”之意,我建議將蒙古國改為大元,忽必烈采納了我的建議,於是就有了中國曆史上元朝這個朝代。我繼承耶律楚材未竟的事業,用畢生的精力將從草原上走出來的蒙古王子忽必烈培育、塑造成了一個尊崇儒教和漢法,尊崇華夏文明,拋棄野蠻落後生存方式和屠殺政治的一代帝王。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前,注意物色人才,我與雲海禪師於公元1242年在蒙古國首都哈拉和林受到忽必烈的召見。我和忽必烈的一席談話展露了自己的政治抱負,忽必烈看到我是個人才,就把我挽留在他身邊,商議軍國大事。忽必烈的哥哥蒙哥即位後,忽必烈受命在金蓮川設置王府,管理漠南地區。在我的影響和促使下,他廣招漢族人才,開始施展“大有為於天下”的抱負。我和姚樞等人輔佐忽必烈在金蓮川製定了“廣招天下英俊,講論治道”的用人方略及施政方針,藩府舊臣,四方文士,大批有識之士迅速雲集到忽必烈的王府,由於我的薦引,我的同學、學生、故交王文統、張文謙、張易、李德輝、劉肅、李簡、張耕、馬亨、王恂、劉秉恕(我的弟弟)等,先後進入王府,為忽必烈獻計獻策。元朝著名的數學家王恂、天文學家郭守敬等人都是我的學生。忽必烈即位後,國家典章製度,幾乎都是我和我身邊的漢人弟兄們共同參與設計草定。拜光祿大夫太保,參領中書省事,改名秉忠。1256年,我受忽必烈之命,在金蓮川草原上設計建設了大蒙古國的上都開平府,都址在今內蒙古錫林格勒盟正藍旗境內的閃電訶畔。公元1266年,忽必烈正式入主中原後,我又受命在原燕京城東北設計建造一座新的都城,命名新都為大都,郭守敬負責都城水係和建築材料的運輸問題,這就是明清兩朝的皇城,今天的北京。

公元1271年的舊曆十一月,由我領銜給忽必烈上了呈文:“元正、朝會、聖節、詔赦及百官宣敕,具公服迎拜行禮。”也就是說按照忽必烈認可的方案製訂的典章朝賀禮儀製度以及命名國號行朝儀的一係列策劃工作已經完成,蒙古大汗可以順理成章地成為華夏有一個朝代的至尊的開國皇帝。

3

姚樞:大家好,我是元初政治家、理學家。我叫姚樞,字公茂,號雪齋、敬齋。我生於1201年,享年79歲。我祖籍遼寧朝陽人。窩闊台汗時期,也就是公元1232年,蒙古軍破許州城,我到燕京(今北京)投靠楊惟中,被引薦北覲窩闊台汗。1235年,皇子闊出統兵攻南宋,命令我跟隨楊惟中隨軍南下訪求儒、道、釋、醫、卜等類人才。在窩闊台汗的養子楊維中丞相手下做官。蒙哥即位後,我被當時的藩王忽必烈作為人才招入他的幕府。1250年,忽必烈召我到漠北,詢問我治治理國家之道,本人上書陳述儒家傳統的帝王之學,治國之道,深受器重。忽必烈受命總製漠南漢地軍事,我建議忽必烈在與南宋接壤地區屯兵,積穀守邊,徐圖滅宋,被采納。後隨忽必烈攻大理、鄂州(今湖北武漢),谘謀軍中,屢諫屠戮。作為元世祖的高級幕僚,我曾向忽必烈提過很多好的建議,並發揮了重大作用。比如,蒙哥汗即位後,忽必烈受命統領民富物豐的漠南地,為此忽必烈高興地屁顛屁顛的,大宴群僚,興奮得眉飛色舞。這時我勸忽必烈萬萬不可喜形於色,以防蒙哥周圍的小人離間蒙哥和他的弟弟忽必烈之間的關係。我勸他“維持兵權,凡事付之有司,則勢順理安”,忽必烈聽後,如夢初醒,非常佩服我;1252年6月,在征伐大理時,我建議忽必烈“不殺一人”,爾後又盛讚忽必烈“聖人之心,仁明如此,生民有幸”,大理百姓“得相完保”;1257年,當忽必烈的文功武治贏得中原民心,威望和權勢逐漸擴大時,憲宗蒙哥受人挑撥,對他的二弟忽必烈產生了疑忌,並派人嚴加查處。就在忽必烈性命岌岌可危時,我說服忽必烈“把藩王府裏自家的老婆孩子送歸哈拉和林汗廷作為人質,以去除蒙哥的疑心。我深知蒙哥這個人吃軟不吃硬見不得他人可憐樣子,便教給了忽必烈保全性命裝可憐一兄弟情意打動蒙哥的哀兵之法,讓忽必烈又麵見蒙哥,淚如雨下,以哭代說。憲宗終於消除了疑慮,下令停止對世祖的調查,從而避免了一場不測之禍;。忽必烈即位後,我以藩府舊臣參議朝政,與劉秉忠等哥們一起幫著忽必烈參定元朝製度。我曆任東平宣撫使、大司農、中書左丞、河南行省金事。入拜昭文館大學士,終於翰林學士承旨職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