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俞(背俞穴)位於第2骶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功用:疏調膀胱,清熱化濕。主治:小便不利、尿赤、遺尿、遺精、陽痿、泄瀉、便秘、腰脊酸痛、膀胱麻痹、痢疾、糖尿病、子宮內膜炎、下腹痛、骶骨神經痛、前列腺炎、腳氣、坐骨神經痛、陰道炎、會陰部濕疹、瘙癢、腫痛、下肢麻痹、膝足寒冷無力、女子瘕緊、陰部生瘡、淋濁、腰腿痛、尿路感染、盆腔炎、膀胱炎、尿道炎等。灸法:艾炷灸5~7壯,艾條灸10~15分鍾。
次髎位於第2骶後孔凹陷中,約當髂後上棘下緣,與督脈的中點處,與膀胱俞相平。功用:壯腰補腎,清熱利濕。主治:腰骶痛、疝氣、月經不調、痛經、赤白帶下、陰挺、遺精、陽痿、小便不利、下肢痿痹、腰腿痛、坐骨神經痛、尿路感染、尿瀦留、睾丸炎、閉經、痔瘡、尿失禁等。灸法:艾炷灸5~7壯,艾條灸10~15分鍾。
膏肓俞位於第4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厥陰俞旁開1.性疾病、肺結核、胸膜炎、支氣管炎、神經衰弱、遺精、健忘、哮喘、盜汗、吐血、咯血、肩背痛、虛勞體弱、咳喘、骨蒸潮熱、心悸、失眠、陽痿、哮喘、消化不良、菱形肌勞損等。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
誌室位於第2腰椎棘突下(命門)旁開3寸,與腎俞和第11肋下端相平。功用:補腎培元。主治:遺精、陽痿、早泄、小便不利、腎炎、水腫、淋病、腰脊強痛、消化不良、嘔吐、泄瀉、前列腺炎、遺尿、腰肌勞損、陰部腫痛、腎絞痛、腎下垂、陰囊濕疹、腰扭傷、下肢癱瘓等。灸法:艾炷灸5~7壯,艾條灸10~15分鍾。
委中(五輸穴)位於胭窩橫紋中央處。功用:清熱散癤,舒筋利節。主治:感冒、膝關節炎、坐骨神經痛、中風半身不遂、癲癎、鼻出血、霍亂、腰痛、髖關節活動不利、腹痛、吐瀉(胃腸炎)、丹毒、腰背痛、膝腫痛、攣急、下肢麻痹、中風昏迷、遺尿、小便難、自汗、盜汗、疔瘡、發背、中暑、瘧疾、小便不利、急性腰扭傷、腓腸肌痙攣、風疹、濕疹、癤瘡、臀部毛囊炎、斑疹、脫發等。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
承山位於委中穴下8寸,腓腸肌兩肌腱(人字形)之間凹陷的頂端處。功用:舒筋利節,理腸提肛。主治:腰背痛、腓腸肌痙攣、四肢麻痹、痔瘡、疝氣、鼻出血、便秘、腳氣、脫肛、足跟腫痛、坐骨神經痛、下肢腫痛、麻痹、癱瘓、轉筋、抽筋、腹痛、濕疹、肛門瘙癢、腰腿痛等。灸法:艾炷灸5~7壯,艾條灸10~15分鍾。
昆侖(五輸穴)位於外踝與跟腱之間凹陷中。功用:舒筋利節,解表散寒。主治:頭痛、眩暈、鼻出血、肩背拘緊、腰痛、坐骨神經痛、踝關節炎、腳氣、小兒抽搐、咳喘、難產、胎衣不下、項強、肩背腰尻痛、足跟痛、陰腫、踝關節扭挫傷、下肢麻痹、瘧疾、小兒癇證、甲狀腺腫大、急性腰扭傷、胎盤滯留、胎位不正等。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
申脈(交會穴)位於外踝直下赤白肉際凹陷中。功用:祛風散寒,疏經活絡。主治:頭痛、眩暈、發熱惡寒、癔症、腰腿酸痛、腦卒中、腳氣、四肢麻木、無力、癱瘓、項背強痛、踝關節痛、內耳性眩暈、腦脊髓膜炎、精神分裂症等。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
至陰(五輸穴)位於足小趾外側,趾甲角外約1分處。功用:清熱散風,通利下焦。主治:半身不遂、足關節炎、頭痛、鼻塞、遺精、眩暈、尿閉、滯產、難產、胎衣不下、胎位不正、身癢、目痛、目翳、鼻出血、足下熱等。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
足少陰腎經穴本經起於湧泉,終於俞府,左右共54個穴位。
湧泉(五輸穴)位於足心前凹陷中。功用:清熱醒神,交通心腎。主治:心肌炎、心悸、黃疸、頭頂痛、眩暈、子宮下垂、不孕症、小兒抽搐、咳嗽、失聲、五趾痛、腦充血、休克、失眠、小兒驚風、便秘、腦卒中昏迷、咽喉腫痛、水腫、癔症、舌幹、小便不利、足心熱、中暑、癲癎、霍亂轉筋、下肢痙攣、高血壓、咯血、風疹、膝痛不可屈伸、精神分裂症等。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