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穀(五輸穴)位於內踝前舟骨下凹陷中。功用:滋陰補腎,清熱利濕。主治:咽喉炎、齶扁桃體炎、心肌炎、嘔吐、糖尿病、自汗、盜汗、膀胱炎、睾丸炎、遺精、月經不調、陽痿、小兒臍風、外陰瘙癢症、腳氣、足跗腫痛、破傷風、子宮脫垂、崩漏、帶下、癃閉、咯血、黃疸、泄瀉、下肢痿痹等。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
太溪(五輸穴、原穴)位於內踝尖後,腳跟上的大筋(肌腱)凹陷中。功用:滋陰補腎,清熱利濕。主治:熱病、後四肢厥冷、心內膜炎、膈肌痙攣、咽喉炎、齶扁桃體炎、咳嗽、遺尿、尿頻、膀胱炎、水腫、陽痿、遺精、月經不調、耳鳴、耳聾、牙痛、失眠、神經衰弱、下肢麻痹、癱瘓、足跟腫痛、氣喘、胸痛、咯血、糖尿病、健忘、腰脊痛、尿路感染、腎炎、眩暈、麵黑、中心視網膜脈絡膜炎、遺尿、足底痛、腳氣、凍瘡、衰老等。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
照海(交會穴)位於內踝直下1寸凹陷中。功用:滋陰補腎,清熱利濕。主治:月經不調、赤白帶下、子宮脫垂、外陰瘙癢症、淋病、陰莖異常勃起、小便頻數、癃閉、便秘、腳氣紅腫、不寐、咽喉腫痛、神經衰弱、半身不遂、眩暈、小兒麻痹後遺症、視力減退、疝氣、遺尿、癲癎、癔症、齶扁桃體炎、四肢倦怠、咽幹、目赤腫痛、腎炎、高血壓、慢性咽炎、梅核氣、足跟痛等。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
複溜(五輸穴)位於太溪穴上2寸,跟腱前緣。功用:滋陰補腎,清熱利濕。主治:腹脹、腸鳴、泄瀉、水腫、腿腫、自汗、盜汗、熱病汗不出、汗不止、糖尿病、尿路感染、尿閉、小兒麻痹後遺症、腎炎、腹水、月經不調、陽痿、脊髓炎、腹膜炎、淋病、睾丸炎、痢疾、痔瘡、小腿寒冷、下肢麻痹、神經衰弱、視力減退、足痿軟、腰背強痛、功能性子宮出血、急性腰扭傷、足跟痛、腦外傷後遺症等。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
交信(郤穴)位於內踝尖上2寸,複溜穴前5分脛骨後緣。功用:調補肝腎。主治:睾丸腫痛、淋病、大便不利、痢疾、月經不調、經閉、崩漏、赤白帶下、子宮脫垂、水腫、腸炎、脛骨內側痛等。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
築賓(郤穴、交會穴)位於內踝穴上5寸,脛骨後約2橫指。功用:調補肝腎,清熱利濕。主治:癲狂、癔症、疝氣、腹痛、遺尿、腎炎、膀胱炎、陽痿、小腿酸痛、足痛、無力等。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
陰穀(五輸穴)位於膝窩內側橫紋頭,兩端(半腱肌腱與半膜肌腱)之間凹陷中。功用:調補肝腎,清熱利濕。主治:疝痛、崩漏、小便不利、遺尿、膝內側痛、膝關節炎、陰囊濕疹、赤白帶下、淋病、陽痿、陰莖痛、腹脹、遺精、癲狂等。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
俞府位於前正中線旁開2寸,鎖骨下緣凹陷中。功用:宣肺理氣。主治:胸滿、支氣管炎、肋間神經痛、胸膜炎、胸痛、氣喘、呼吸困難、腹脹、呃逆、嘔吐、胸脅脹痛、房顫等。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
手厥陰心包經穴本經起於天池、終於中衝、左右共18個穴位。
天泉位於臂前麵腋橫紋下2寸,兩筋之間。功用:疏經活絡。主治:心內膜炎、心悸、肋間神經痛、呃道、嘔吐、支氣管炎、胸脅脹痛、臂內側痛等。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
曲澤(五輸穴)位於肘窩橫紋中央,大筋(肱二頭肌腱)內側凹陷中。功用:清熱除煩,舒筋活血。主治:心肌炎(心痛、心悸)、支氣管炎、肱神經痛、肺結核、嘔血、風疹、中暑、妊娠惡阻、胃脘痛、腹痛、腹瀉、身熱煩滿、臂肘攣痛、手臂震顫、風濕性心髒病、急性胃腸炎、血栓性靜脈炎、肘窩囊腫、麵紫暗、疥癬等。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
郤門(郤穴)位於大陵穴後5寸,兩筋之間。功用:寧心安神,調理氣血。主治:心肌炎(心痛、胸滿、心悸)、嘔血、鼻出血、癲癎、癔症、痔瘡、咯血、疔瘡、前臂痛、風濕性心髒病、心絞痛、心動過速、胸膜炎、膈肌痙攣等。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10~15分鍾。
間使(五輸穴)位於大陵穴後3寸,兩筋之間。功用:清熱化痰,寧心安神。主治:心肌炎、心髒內外膜炎、咽喉炎、胃炎、中風昏迷、癔症、瘧疾、熱病、小兒驚風、月經不調、子宮內膜炎、小兒夜啼、蟲積、精神分裂症、肘臂攣痛、嘔吐、煩躁、腋腫肘攣、癲狂、風濕性心髒病、心絞痛、心肌梗死、單純性甲狀腺腫大、乳腺增生等。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10~15分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