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溪(五輸穴)位於腳腕前麵腳背與小腿交界處,橫紋正中兩筋骨間凹陷中。功用:通調腸胃,舒筋利節。主治:頭痛、腹脹、便秘、麵腫、踝關節炎、風濕病、眩暈、癲癎、癔症、腎炎、足腕下垂、腫痛、麻痹、麵赤、目赤、胃熱譫語、眉棱骨痛、臌脹、腸炎、踝關節周圍軟組織病、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血栓性靜脈炎、眩暈等。灸法:艾炷灸3~7壯,艾條灸5~10分鍾。
內庭(五輸穴)位於足背第2趾、第3趾的趾縫紋頭後凹陷中。功用:調理腸胃,祛風活絡,清熱鎮痛,通絡化滯。主治:胃脘痛、腹脹、痢疾、便秘、急性與慢性腸炎、牙痛、鼻出血、間歇熱、腳氣、腹痛、腸鳴、闌尾炎、口眼喎斜、喉痹、胸背紅腫疼痛、足背痛、咽喉腫痛、麵神經麻痹、吐酸、口臭、痤瘡、三叉神經痛、齶扁桃體炎、腸疝痛等。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
厲兌(五輸穴)位於足背第2趾外側趾甲角外約1分處。功用:清熱利濕,通調腸胃。主治:胸滿、胃痛、腹脹、水腫、便秘、齶扁桃體炎、牙齦炎、口肌麻痹及萎縮、急性鼻炎、癲狂、多夢、神經衰弱、癔症、鼻出血、喉痹、屍厥、口噤、昏厥、熱病汗不出、黃疸、胸痛、趾腫、足冷、足脛寒冷、三叉神經痛、麵腫等。灸法:艾炷灸1~3壯,艾條灸3~5分鍾。
足太陰脾經穴本經起於隱白,終於大包,左右共42個穴位。
隱白(五輸穴)位於足拇趾內側,趾甲角外約1分處。功用:開竅醒神,益氣統血。主治:昏厥、癲狂、嘔吐、腹脹、急性腸炎、月經不調、月經過多、崩漏、帶下、子宮痙攣、小兒抽搐、食不下、鼻出血、下肢癱瘓、吐血、便血、尿血、小兒驚風、休克、精神分裂症等。灸法:艾炷灸5~7壯,艾條灸10~15分鍾。
公孫(絡穴)位於足內側,第1蹠趾關節後1寸,骨下凹陷中。功用:健脾利濕,通調腸胃。主治:胃脘痛、急慢性腸炎、下腹部痙攣、腸鳴、腹脹、嘔吐、瀉痢、痞塊、消化不良、食欲缺乏、心內膜炎、熱病、黃疸、瘧疾、水腫、癲癎、癔症、子宮內膜炎、足痛無力、多飲、霍亂、心煩失眠、發狂妄言、嗜臥、腳氣、呃逆、腹痛腹瀉、肋間神經痛、月經不調、足踝痛、頭暈、心悸、胸痛、消化性潰瘍、痛經、胎盤滯留等。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
商丘(五輸穴)位於內踝前下方凹陷中。功用:健脾利濕。主治:腹脹、腸鳴、腹瀉、嘔吐、消化不良、痢疾、腸炎、黃疸、小兒抽搐、便秘、痔瘡、癔症、百日咳、舌強腫痛、足踝關節紅腫、疼痛、麻痹等。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
三陰交(交會穴)位於內踝尖上3寸,脛骨後緣凹陷中。功用:健脾益氣,調補肝腎。主治:腸胃、生殖、泌尿係統和婦產科疾患。如胃脘痛、腹脹、腸鳴、泄瀉、糖尿病、眩暈、月經不調、赤白帶下、子宮脫垂、不孕症、滯產、遺精、早泄、陽痿、遺尿、尿頻、疝氣、腳氣、腸疝痛、納呆、崩漏、閉經、神經衰弱、高血壓病、癥瘕、尿血、小便不利、水腫、蕁麻疹、胎衣不下、陰莖痛、消化不良、夜寐不安、痢疾、陰部腫痛、腳氣、下肢腫痛、麻痹、癱瘓、產後血暈、惡露不絕、睾丸縮腹、神經性皮炎、濕疹、腹痛腸鳴、大小便難、尿瀦留、腿痛、偏癱、突眼、脫發、丹毒、臁瘡、凍瘡、麵部黃褐斑、慢性腎炎、淋病、睾丸炎、盆腔炎及急慢性腸炎、神經官能症、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皮膚瘙癢症等。灸法:艾炷灸5~7壯,艾條灸10~15分鍾。
地機(郤穴)位於陰陵泉穴下3寸,脛骨後緣凹陷中。功用:健脾利濕,調補肝腎。主治:腹痛、泄瀉、小便不利、水腫、遺精、月經不調、痛經、白帶、遺尿、腰痛、食欲缺乏、胃腸痙攣、下肢冷痛、麻痹、功能性子宮出血、精液減少等。灸法:艾炷灸3~7壯,艾條灸5~10分鍾。
陰陵泉(五輸穴)位於膝窩裏麵橫紋頭下2寸,脛骨頭下緣凹陷中。功用:健脾利濕,調補肝腎。主治:腹膜炎、腸疝痛、遺尿、尿閉、陰道炎、急慢性腸炎、腎炎、腹脹、黃疸、腹痛、膝痛、月經不調、婦人陰痛、腿膝腫痛、麻痹、陰莖痛、遺精、喘逆、小便不通或失禁、陽痿、赤白帶下、痢疾、前陰癢痛、肥胖症等。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
血海位於大腿內側,髕骨(膝蓋)內上緣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功用:調和氣血,祛風利濕。主治:經閉、外陰瘙癢、子宮內膜炎、睾丸炎、淋病、蕁麻疹、濕疹、皮膚瘙癢症、慢性腹膜炎、腳氣、腿膝腫痛、股內側痛、貧血、氣逆、腹脹、麻痹、月經不調、痛經、崩漏、帶狀皰疹、濕瘡、丹毒、帶下、疥癬、銀屑病、痤瘡等。為治療皮膚病要穴。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