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施灸常用穴位的定位與主治(1)(1 / 3)

穴位是髒腑、經絡之氣通於體表、肌肉、筋骨之外之皮部。通過艾灸穴位的良性刺激,即可激發經氣,而產生熱效和藥效的雙重作用。從而達到溫通經絡、調和陰陽、調整髒腑、扶正祛邪、調和氣血、增強抗病力、治愈疾病、維持健康的目的。但隨其灸法、藥物、和穴位不同,會有不同的治療效果。

艾灸療法同屬針灸療法範疇。臨床應用艾灸療法或同時配合其他療法,所涉及穴位很多。現就與本療法有關的常用穴位的定位、功用、主治與灸法分述如下。

(一)十四經穴

手太陰肺經穴本經經穴起於中府,終於少商,左右共22個穴位。

中府(募穴)位於前正中線旁開6寸,雲門穴下約1寸,在前胸壁外上方,平第1肋間隙處。功用:調理肺氣,養陰清熱,止咳平喘。主治:喉痹、哮喘、咳嗽、支氣管炎、肺炎、肺結核、胸悶煩滿、腹脹、肩背酸痛等。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

尺澤(五輸穴)位於肘橫紋中,肱二頭肌側凹陷處。功用:調理肺氣,清熱和中。主治:潮熱、咳嗽、咯血、氣喘、哮喘、鼻出血、咽喉腫痛、胸脅脹滿、腹痛、吐瀉、小兒驚風、上肢癱瘓、肘臂攣癰、乳癰、舌幹、感冒、咽炎、喉炎、齶扁桃體炎、支氣管炎、百日咳、肺炎、胸膜炎、肋間神經痛、麻疹、丹毒、高血壓,及胎位不正等。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

孔最位於前臂掌麵橈側,尺澤穴下3寸,太淵穴上7寸,橈骨掌麵正中處。功用:調理肺氣,疏通經絡,清熱利咽。主治:咳嗽、氣喘、肺炎、咯血、咽喉腫痛、肘臂攣痛、痔瘡、身熱無汗、肘關節炎、失聲、支氣管炎、肺炎、肺結核、齶扁桃體炎、頭痛及痔瘡出血等。灸法:艾炷灸5~7壯,艾條灸5~10分鍾。

列缺(絡穴、八脈交會穴)位於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凹陷中。功用:調理肺氣,疏通經絡,疏風解表,平喘利咽。主治:偏頭痛、正頭痛、頭項強痛、咳喘、咽喉腫痛、口眼喎斜、牙關緊閉、齒痛、三叉神經痛、麵癱、半身不遂、手腕無力、腕部腱鞘炎、上肢癱瘓、驚癇、溺血(血尿)、小便熱、陰莖痛、麵目水腫、糖尿病、蛋白尿、感冒、鼻炎、喉炎、風疹、蕁麻疹、落枕、腕部扭挫傷等。灸法:艾炷灸5~7壯,艾條灸5~10分鍾。

太淵(五輸穴、原穴、八會穴)位於手腕掌麵橈側橫紋上,橈動脈橈側凹陷中。功用:調理肺氣,止咳化痰,消腫利咽。主治:胸滿、咳嗽、哮喘、肺癆咳血、無脈症、前臂神經痛、肋間神經痛、結膜炎、角膜炎、流行性感冒、目痛、生翳、嘔血、胸背痛、掌中熱、喉痹、腹脹、噫氣、乳癰、手腕無力疼痛、凍瘡、手皸裂、鼻炎、百日咳、支氣管炎、脈管炎等。灸法:艾條灸3~5分鍾,不宜用艾炷直接灸。

少商(五輸穴)位於拇指內側(橈側)指甲角外約1分處。功用:清肺利咽,清熱醒神,啟閉蘇厥。主治:中風、中暑、嘔吐、昏迷休克、癲狂、癔症、肘指痙攣、失聲、喉痹、咽幹、小兒驚風、外感、齶扁桃體炎、鼻出血、咽喉腫痛、食管狹窄、慢性腸炎、垂舌、唇焦、流行性感冒、急性咽喉炎、流行性腮腺炎、白喉、百日咳、精神分裂症及胎位不正等,為急救穴之一。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

手陽明大腸經穴本經起於商陽,終於迎香,左右共40穴。

商陽(五輸穴)位於示指內側(橈側)指甲角外約1分處。功用:清熱醒神,疏泄陽明,宣肺利咽,開竅蘇厥。主治:中風、昏迷、耳鳴、耳聾、結膜炎、咽喉腫痛、齒痛、腹痛、吐瀉、熱病無汗或昏厥、齶扁桃體炎、橈神經麻痹、疼痛、腮腺腫痛、青光眼、口腔炎、手足麻木等。灸法:艾炷灸1~3壯,艾條灸3~5分鍾。

合穀(原穴)位於手背第1、2掌骨(拇、示指間)之中點,約於第2掌骨中心處。功用:清泄陽明,舒經鎮痛,通經開竅,通降腸胃。主治:頭痛、目赤腫痛、鼻出血、齒痛、咽喉腫痛、牙關緊閉、口眼喎斜、熱病無汗、多汗、經閉、滯產、腹痛、便秘、小兒驚風、小兒消化不良、痄腮、麵肌痙攣、前臂神經痛、眩暈、耳聾、麵腫、疔瘡、失聲、咳嗽、胃脘痛、痢疾、疥瘡、瘧疾、感冒發熱、流行性感冒、麵神經麻痹、扁桃體炎、支氣管炎、哮喘、結膜炎、電光性眼炎、風疹、蕁麻疹、帶狀皰疹、丹毒、神經性皮炎、顳頜關節功能紊亂、單純性甲狀腺腫、急性胰腺炎、痤瘡、酒渣鼻、麵部黃褐斑、麵部瘡腫、凍瘡、唇裂等。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附注:孕婦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