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施灸常用穴位的定位與主治(2)(2 / 3)

箕門位於血海穴上6寸,兩筋間凹陷中,外展屈膝時凹陷最明顯處。功用:健脾利濕。主治:小便不利、遺尿、腹股溝腫痛、陰囊濕疹、淋病、遺精、陽痿、睾丸炎、子宮痙攣、大腿腫痛、麻痹、下肢癱瘓等。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

衝門(交會穴)位於曲骨穴旁開4寸,腹股溝外端紋頭中。功用:調中益氣,溫經活血。主治:小腹脹痛、小便不利、疝氣、睾丸炎、子宮脫垂、精索炎、陰道炎、淋病、崩漏、胃痙攣、腹痛、腹瀉等。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

府舍(交會穴)位於衝門穴上n 7寸處。功用:調中益氣,溫經活血。主治:癥瘕、疝氣、睾丸炎、子宮脫垂、便秘、闌尾炎及急慢性腸炎、霍亂、小腹脹痛、腸麻痹等。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

腹結位於臍中旁開4寸,再下1.3寸處。功用:調氣活血,溫經散寒。主治:繞臍痛、寒瀉、腹脹、疝氣、急性闌尾炎、腹膜炎、陽痿、咳嗽、腳氣、便秘、痢疾、腸梗阻等。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

大橫(交會穴)位於臍中旁開4寸處。功用:通調腸胃。主治:流行性感冒、習慣性便秘、痢疾、泄瀉、腹痛、繞臍痛、多汗症、四肢痙攣、髒躁、腸麻痹及腸寄生蟲病、膽道蛔蟲症、肥胖症等。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

大包(絡穴)位於腋正中線,第6肋間隙中。功用:理氣活絡。主治:肺炎、喘息、胸膜炎、咳嗽、哮喘、氣短、膀胱麻痹、消化不良、四肢無力、全身痛等。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

手少陰心經穴本經起於極泉,終於少衝,左右共18個穴位。

極泉位於腋窩正中,兩筋間凹陷中。功用:行氣活血。主治:心肌炎、肋間神經痛、胸部神經痙攣、心痛、胸悶、心悸、幹嘔、乳汁不足、肘臂冷痛、癔症、氣短、腋窩痛、咽幹煩渴、肩臂痛、瘰鬁、心包炎、腋臭等。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

少海(五輸穴)位於肘關節內側(尺側)橫紋頭凹陷中。功用:行氣活血,化瘀寧心。主治:肺結核、胸膜炎、淋巴結炎、瘰鬁、手指厥冷、牙痛、頭痛、眩暈、尺神經痛、肋間神經痛、顏麵神經痛、心痛、頭項痛、嘔吐、腋下腫痛、手顫、臂肘部痙攣、上肢不能抬舉、健忘、癔症、精神分裂症、暴喑、手攣、善笑、神經衰弱、上肢麻木、痙攣性結腸炎、精神分裂症等。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

靈道(五輸穴)位於神門穴後1.5寸,兩筋間凹陷中。功用:行氣活血,寧心醒神。主治:肘關節炎、肘部神經痛、尺神經麻痹、癔症、心痛、幹嘔、暴喑不語(急性舌骨肌麻痹及萎縮)、神昏、失眠、悲恐、手癢、臂肘攣痛等。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

通裏(絡穴)位於神門穴後1寸,兩筋間凹陷中。功用:行氣活血,寧心醒神。主治:頭痛、眩暈、鼻出血、齶扁桃體炎、神經性心悸、上肢神經痙攣、癔症、盜汗、神經衰弱、心痛、驚悸、怔忡、癲癎、急性舌骨肌麻痹(暴喑)、目眩、舌強不語、咽喉腫痛、臂腕酸痛、指攣、婦人經血過多、崩漏、肩臑肘臂內後側痛、腕臂痛、遺尿、心律失常、房顫、癔症性失聲等。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

陰郤(郤穴)位於神門穴後5分,兩筋間凹陷中。功用:行氣活血,養陰安神。主治:頭痛、眩暈、鼻出血、齶扁桃體炎、心悸、上肢神經痙攣、癔症、骨蒸盜汗、子宮內膜炎、肺結核、神經衰弱、心痛、驚悸、失眠、喉痛、幹咳、嘔血、失聲等。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

神門(五輸穴)位於手掌麵尺側第1道腕橫紋的兩筋間凹陷中。功用:行氣活血,寧心安神。主治:心痛、煩滿、心悸、怔忡、多夢健忘、失眠、神經衰弱、無脈症、癔症、癲狂、鼻炎、舌肌麻痹(失聲)、心髒肥大、慢性泄瀉、食欲缺乏、糖尿病、小兒驚風、嘔血、吐血、恍惚、老年性癡呆症、悲哭、目黃、脅痛、掌中熱、大便膿血、頭痛、眩暈、咽幹不欲飲、喘逆上氣、癇證、喉痹、遺尿等。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