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施灸常用穴位的定位與主治(1)(3 / 3)

梁門位於臍上4寸,旁開2寸。功用:調理胃氣。主治:胃脘痛、腹脹、食欲缺乏、嘔吐、泄瀉、完穀不化、腸鳴、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消化不良、幽門痙攣等。灸法:艾炷灸5~7壯,艾條灸10~15分鍾。

天樞(募穴)位於臍中旁開2寸處。功用:調理腸胃,行氣活血,化濕消滯。主治:急慢性胃腸炎、腹痛、腹脹、便秘、嘔吐、泄瀉、痢疾、水腫、癥瘕、闌尾炎、消化不良、急慢性腸炎、寄生蟲病、子宮內膜炎、月經不調、痛經、不孕症、癲癎、耳鳴、熱甚狂言、疝氣、腰腿痛、帶下、癲狂及急性與慢性胃炎、腸麻痹、腹膜炎、急性腸梗阻、胃下垂等。灸法:艾炷灸5~7壯,艾條灸10~15分鍾。

水道位於臍下3寸,旁開2寸處。功用:通調水道。主治:小腹脹滿、小便不利、痛經、不孕症、水腫、膀胱炎、腎炎、腹水、月經不調、睾丸炎、疝氣、尿瀦留、附件炎、子宮脫垂及子宮和卯巢疾病等。灸法:艾炷灸5~7壯,艾條灸10~15分鍾。

歸來位於臍下4寸,旁開2寸處。功用:調氣活血,培補衝任。主治:腹痛、疝氣、月經不調、白帶、子宮下垂、陰部腫痛、遺精、經閉、睾丸炎、陰莖痛、男女生殖器疾病、閉經、男子卯縮、陽痿、小便不利、遺尿、陰囊濕疹、陰癢、肛門瘙癢、子宮內膜炎、附件炎、不孕症、產後惡露不止等。灸法:艾炷灸5~7壯,艾條灸10~15分鍾。

伏兔位於在髕骨(膝蓋)外上緣上6寸處。功用:疏經活絡,祛風散寒。主治:蕁麻疹、腿膝冷痛、膝關節炎、下肢麻痹、神經痛、疝氣、腳氣、股外側皮神經炎及子宮疾病等。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

梁丘(郤穴)位於髕骨(膝蓋)外上緣上3寸處。功用:疏肝和胃,通經活絡。主治:胃脘痛、腹脹、胃酸過多、膝關節炎、腿膝腫痛、下肢麻痹、乳腺炎、股外側皮神經炎、乳房脹痛、麵部斑疹等。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

犢鼻位於髕骨(膝蓋)前外側凹陷中。功用:通利關節,祛風散寒。主治:膝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病、下肢痿軟、腳氣等。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

足三裏(五輸穴)位於犢鼻穴下3寸,大骨(脛骨脊)外緣凹陷中,距脛骨前緣1橫指(中指)處。功用:調理脾胃,疏通經絡,鎮痙止痛,培元保健。主治:胃脘痛、胃酸缺乏、嘔吐、腹痛、腹脹、便秘、消化不良、急慢性胃腸炎、神經衰弱、水腫、瘀塊、乳腺炎、虛勞、痹證、胃痙攣、食欲缺乏、腹膜炎、口腔疾病、頭痛、眩暈、痢疾、咳喘痰多、耳鳴、心悸、氣短、癲狂、中風、腳氣、膝脛酸痛、消化性潰瘍、反流性胃炎、幽門梗阻、腸梗阻、急性與慢性腸炎、小兒消化不良、肝炎、高血壓、高脂血症、哮喘、虛弱、消瘦、衰老、貧血、白細胞減少症、過敏性疾病、風疹、蕁麻疹、肥胖症、丹毒、臁瘡、脈管炎、痤瘡,泌尿、生殖係統疾病,產後血暈、目疾、鼻疾等。尤其為消化係統疾病、慢性疾病及保健強身所常用。灸法:艾炷灸5~10壯,艾條灸10~30分鍾,可重灸。

上巨虛(下合穴)位於足三裏穴下3寸,筋骨之間凹陷中。功用:調理腸胃,疏經活絡。主治:胃脘痛、腹痛、腹脹、便秘、痢疾、闌尾炎、消化不良、結腸炎、水腫性腳氣病、下肢腫痛、麻痹、癱瘓、肩周炎、腸中絞痛、腸鳴、中風癱瘓、急慢性腸炎等。灸法:艾炷灸5~10壯,艾條灸10~30分鍾。

下巨虛(下合穴)位於上巨虛穴下3寸,筋骨之間凹陷中。功用:疏經活絡,調理腸胃。主治:胸脅脹痛、瀉痢、泄瀉、腳氣、風濕病、膝關節炎、腦缺血、食欲缺乏、下肢腫痛、麻痹、痙攣、癱瘓等。灸法:艾炷灸7~15壯,艾條灸10~15分鍾。

豐隆(絡穴)位於外踝尖上8寸與膝窩外麵橫紋之間,脛骨外約兩橫指兩筋間隙中。功用:祛痰降逆,疏經活絡。主治:頭痛、目眩、癔症、精神病、癲癎、咳嗽、痰多、哮喘、腹痛、痢疾、便秘、中風、咽痛、慢性支氣管炎、咽喉腫痛、胸痛、嘔吐、高血壓、高血脂、脫發、痤瘡、肥胖症及下肢痙攣、麻痹、癱瘓或腫痛等。灸法:艾炷灸3~7壯,艾條灸5~15分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