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溪(五輸穴)位於手腕上側腕橫紋兩筋間凹陷中。翹起拇指凹陷更明顯。功用:清泄陽明,疏筋利節。主治:頭痛、耳鳴、耳聾、目痛、生翳、咽喉腫痛、齒痛、食管痙攣、腕部腱鞘炎、臂痛、手腕痛、無力、半身不遂、癔症、熱病心煩、無汗、癲狂、癇證、小兒消化不良、蕁麻疹、凍瘡等。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
手三裏位於前臂內側,陽溪與曲池連線上,當曲池穴下2寸,筋肉之間處。功用:清泄陽明,疏風通絡,健脾和胃。主治:齒痛、頰腫、頜痛、痄腮、瘰鬁、胃脘痛、腹痛、腹瀉、高血壓、腰背痛、肘臂神經麻痹、半身不遂、麵神經麻痹、上肢麻痹、酸痛或癱瘓、乳腺炎、失聲、消化性潰瘍、睾丸炎及目疾等。灸法:艾炷灸5~7壯,艾條灸5~15分鍾。
曲池(五輸穴)位於肘窩橫紋盡頭處(橈側)筋骨間凹陷中。功用:調理腸胃,行氣活血,舒筋利節,疏風解表。主治:咽喉腫痛、牙痛、手臂腫痛、肘痛無力、上肢酸痛、麻痹、中風、癲狂、高血壓病、瘰鬁、癮疹、丹毒、腹痛、腹瀉、流行性感冒、肺炎、熱病、月經不調、瘡疥、痢疾、目赤腫痛、目不明、胸中煩滿、瘛疭、瘧疾、感冒發熱、閉經、不孕、肺炎、齶扁桃體炎、肩胛神經痛、肱骨外上髁炎等。灸法:艾炷灸5~7壯,艾條灸5~15分鍾。
臂臑(八會穴)位於曲池穴上7寸,三角肌下端凹陷中。功用:疏經散風,明目止痛。主治:肩臂痛、頸項強痛、瘰鬁、目疾、癲癎、癭氣、上肢癱瘓、肩周炎等。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
肩髑(交會穴)位於肩頭前麵正中凹陷中,三角肌上部中點處。功用:理氣化痰,舒筋利節。主治:頸項強痛、肩周炎、半身不遂、麻痹、癱瘓、癭氣、瘰鬁、肩臂酸痛、手臂拘攣、抬舉困難、三角肌風濕病、高血壓、風熱癮疹(蕁麻疹)、風疹、腋臭等。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
扶突位於頸側部喉結旁3寸,胸鎖乳突肌後緣。功用:理氣化痰,清咽利膈,消腫散結。主治:咳嗽、哮喘、咽喉腫痛、吞咽困難、瘰鬁、癭氣、唾液過多、胸鎖乳突肌或舌骨麻痹、音啞、聲帶疾患、甲狀腺腫大等。灸法:艾炷灸1~3壯,艾條灸3~5分鍾。
足陽明胃經穴本經起於承泣,終於厲兌,左右共90個穴位。
地倉(交會穴)位於平口角旁開n 4寸,直對瞳孔。功用:清熱散風,疏經鎮痛。主治:小兒口角流涎、牙痛、頰腫、口眼喎斜、失聲、眼肌痙攣、麵神經痛、三叉神經痛、小兒驚風、唇緩不收、鵝口瘡、麵癢、口唇皸裂、麵頰疔瘡等。灸法:艾炷灸1~3壯,艾條灸3~5分鍾。
頰車位於下頜角上方一橫指凹陷中,咀嚼咬肌隆起處。功用:祛風清熱,通利牙關,疏經止痛。主治:顏麵神經痛、麻痹(麵癱)、牙關緊閉、牙痛、流行性腮腺炎、中風、舌強不語、頸項強痛、下頜關節炎、失聲、小兒口角流涎、齶扁桃體炎、三叉神經痛、小兒驚風、口腔炎、咬肌痙攣、下頜脫臼等。灸法:艾炷灸1~3壯,艾條灸3~5分鍾。
下關(交會穴)位於顴骨與下頜切跡之間的凹陷中,合口有孔,張口即閉。功用:清熱止痛,通利牙關,疏風開竅。主治:耳鳴、耳聾、耳痛、牙痛、齦腫、習慣性顳下頜關節脫臼、口眼喎斜、口噤不開、眩暈、三叉神經痛、下頜關節炎、聤耳(化膿性中耳炎)、麵痛、牙關開合不利、麵肌痙攣、麵神經麻痹、黃褐斑等。灸法:艾炷灸1~3壯,艾條灸3~5分鍾。
頭維(交會穴)位於額角發際直上0.5寸,咬牙時有一塊肌肉凸起處。功用:疏風止痛,清腦明目。主治:頭痛、偏頭痛、眩暈、目痛、視物不清、迎風流淚、口眼喎斜、麵腫、眼瞼瞤動(眼跳)、急性結膜炎、精神分裂症、功能性子宮出血、脫發、禿眉、顳部皺紋、發際瘡等。灸法:艾條灸3~5分鍾。
乳根位於乳頭(鎖骨中線)直下,第5肋間間隙中、前正中旁開0.4寸處。功用:理氣寬胸,降逆通乳。主治:咳嗽氣喘、胸下滿痛、噎膈、嘔逆、乳腺炎、產後乳少或缺乳、乳腺增生、乳痛、乳房過大或過小等。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