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太乙神針灸又稱太乙針。是在雷火針的基礎上改變藥物處方發展而來的。通用方是:艾絨90g,硫黃6g,麝香、乳香、沒藥、鬆香、桂枝、杜仲、枳殼、皂角、細辛、川芎、獨活、雄黃、白芷、全蠍、穿山甲(代)各3g。製法和施灸的方法同雷火針。其適應證更廣泛,尤其是治療風寒濕痹、頑麻、痿證、痿軟無力、半身不遂等效果更好。
目前臨床上多用改良特製的黃(紫)銅管作為套管,內裝太乙神針施灸,較為簡便易行。
20.艾火針襯墊灸簡稱襯墊灸。是仿雷火神針、太乙神針與隔薑灸改進而成。襯墊製法:先將生薑片15g水煎,取汁300ml,加麵粉調成稀糊狀,塗在白棉布上,製成5~6層硬襯,曬幹後剪成10cm方塊備用。施灸時,取襯墊放置施灸穴位或患處,然後將藥條點燃緊按在襯墊上5秒鍾左右,待局部感到灼熱時即提起藥條。每穴可反複灸5次,以施灸處局部皮膚出現紅潤為度。此法適用於關節痹痛、骨科痛證、哮喘、慢性胃腸病、陽痿、遺尿等。
21.神燈照灸就是將精製藥條用麻油浸透後曬幹,點燃明火,謂之神燈。用神燈徐徐烘照施灸穴位以治病,謂之神燈照灸。通用處方是:雄黃、朱砂、血竭、沒藥各6g,麝香1.5g。上藥共研細末,每次取藥末1g,用桑皮紙卷成20cm長條,再用麻油滲透晾幹,點燃一端後移距施灸部位3cm左右,徐徐烘照,至皮膚溫熱為度。此法有消腫、潰堅、止痛作用,可用於治療外科瘡瘍之證。
22.百發神針灸處方:乳香、沒藥、川烏、草烏、血竭、麝香、降香、貝母、生附子各9g,母丁香49枚,蘄艾絨60g。共研細末,藥條的製法及施灸方法同雷火針。可用於治療偏、正頭風痛、漏肩風、鶴膝風、半身不遂、痞塊、腰痛、小腸疝氣及癰疽等。
23.消癖神針灸處方:麝香9g,硫黃、牙皂、穿山甲(代)、鬧羊花各6g,五靈脂、乳香、沒藥、三棱、莪術、雄黃、阿魏、木鱉、皮硝、甘草各3g,甘遂1.5g,蜈蚣1條,艾絨60g。共研細末,藥條的製法及施灸方法同雷火針。可用於治療偏食消瘦、積聚痞塊等。
24.陰證消毒針灸處方:乳香、沒藥、羌活、川烏、草烏、白芷、細辛、雄黃、硫黃、貝母、牙皂、肉桂、五靈脂、穿山甲(代)各3g,蟾酥、麝香各1g,艾絨30g。共研細末,藥條的製法及施灸的方法同雷火針。可用於治療癰疽陰證。
25.隔核桃皮殼眼鏡灸取眼鏡框架一副(亦可用細鐵絲仿製),沿框架周邊纏上膠布隔熱,以防燙傷皮膚,框架兩側用鐵絲向內彎一個鉤形,以便插艾卷施灸。然後取核桃1枚,從中線劈開,去仁取殼(有裂紋者不用),置菊花液(取菊花、蟬蛻、薄荷、石斛各10g,用紗布包好,浸於250ml溫水中15分鍾即成)中浸泡15分鍾,取出套在鏡框上,插上艾條(約3cm長),距核桃殼2cm,點燃艾條兩端後讓患者帶上眼鏡施灸,每次15~20分鍾,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施灸時,如屬眼肌病,可閉目受灸;如屬眼球病可睜眼受灸,但應掌握灸溫,避免燙傷眼睛。此法適用於老年性白內障、青光眼、結膜炎、近視、中心視網膜炎、視神經萎縮及眼肌麻痹等。
26.溫針灸是針刺與艾灸相結合使用的一種治病方法。此法適用於既需要針刺留針,又需施灸的疾病。操作時是在針刺得氣後,保留一定深度,於針柄頂端撚裹艾絨(如棗核大)或套艾條2cm,艾團距皮膚3cm,然後點燃艾團(艾條)下端施灸,直到艾絨燃盡為止,使熱力通過輻射和針身的傳導經穴位透入體內,以達到治療目的。待艾團燒盡,除去殘灰,再換上新艾團施灸,一般可更換1~3次,使針下有溫熱感即可。撚裹艾團要緊,表麵要光潔,避免艾團在燃燒過程中散落和火星脫落,燒傷皮膚和衣物。為了預防艾灰脫落燒傷皮膚,可在穴位周圍墊上一張硬紙片,就能防止上述現象的發生。如使用銀針,因其導熱-性能強,撚裹艾團宜小些。此法具有溫通經脈、宣暢氣血的作用,故適用於寒凝氣滯、經脈閉阻、寒濕痹痛、關節酸痛、冷麻不仁等為主的一類疾病。以及形體虛寒、便溏腹脹等證。也可用於保健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