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灸法的種類和操作方法(3)(2 / 3)

27.溫灸器灸本法是在艾熏灸的基礎上改製而成的專門器具施灸的一種方法。此法可以較長時間地連續給患者以舒適的溫熱刺激,以達到局部紅潤發熱而起到溫行氣血的作用。

溫灸器的式樣很多,而且還不斷有新產品研製出來。目前臨床常用的有以下4種。

(1)平麵式溫灸筒:又稱“灸療器”,是一種特製的金屬灸具。溫灸器底部有數十個小孔,內有一個小筒,可以裝置艾絨和藥物。操作時,先將艾絨和藥末放入小筒內燃著,然後對準施灸穴位或部位上來回熨燙,以局部發熱紅潤、患者自覺舒適為度。一般每穴灸15~30分鍾。此式適用於大麵積灸治。

(2)圓錐式溫灸筒:也是一種特製的金屬灸具。內裝艾絨或在艾絨中摻入適量藥末,燃著後置施灸部位反複溫灸,至局部發熱紅潤、患者自覺舒適為度。一般可灸15~30分鍾。此式適用於小麵積灸治。

(3)溫灸盒:是一種特製的盒形木製灸具。內裝艾條,固定在一個部位施灸。按規格可分為大(長20cm,寬14cm,高8cm)、中(長15cm,寬10cm,高8cm)、小(長11cm,寬9cm,高8cm)三種。以規格不同的木板(厚約5cm)製成長方形木盒,下麵不裝底,上麵製作一個可以取下的盒蓋,在盒內距底邊3~4cm處安裝鐵紗窗一塊。施灸時,把溫灸盒放在施灸部位的中央,把點燃的艾條放在鐵紗窗上,對準穴位,蓋上盒灸15~30分鍾。灸溫可用盒蓋進行調節。適應證與艾條灸同。

(4)溫灸管:是用一種特製的溫灸管(古代用葦管或竹管等)插入耳道內施灸。常用的溫灸管有兩種:一種是一節管狀灸器,另一種是兩節管狀灸器。施灸時取大艾炷放在管灸器半個鴨嘴形處,點燃後用膠布封閉管灸器內端,插入耳道內施灸,每次灸3~9壯,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施灸時耳內有溫熱感,適用於麵癱治療。

28.燈草灸又名燈火灸或打燈火、油撚灸。為非艾灸法的一種。它是將燈心草蘸油(麻油、蘇子油均可)點燃後,快速對準穴位焠灸,即可聽到“啪”的爆響聲,然後迅速離開,如無響聲,應重複施灸1次。其具體操作是先根據病情選定穴位後,並作一標記,然後取長3~4cm長的燈心草,將一端浸入油中約1cm。用軟棉紙吸出燈心草上的落油,用右手拇、示兩指捏住燈心草,將火點燃,將燃火一端慢慢向穴位移動,並稍停片刻,待火焰稍一變大,立即垂直觸點所標穴位,迅速移開,隨即發生一聲“啪”爆響聲。施灸完畢。一般每穴每次灸1次(1壯)即可。灸後應保持施灸部位皮膚的清潔以防感染。如有水皰,小的可不必處理,待自行吸收。大的可用消毒針頭刺破,排出液體,塗些甲紫溶液即可。此法適用於小兒驚風、流行性腮腺炎、腹瀉、麻疹、齶扁桃體炎、痧脹、臍風等急性病症,也可用於胃脘痛、腹痛。

29.艾餅灸包括熨灸和日光灸兩種。熨灸就是將艾絨平鋪在腹部、穴位上或患處,上麵覆蓋幾層棉布,用熨鬥或熱水袋在布上麵往複溫熨。可以發揮艾和熱熨雙重作用。多用於風寒濕痹、痿證、寒性腹痛、腹瀉等。

日光灸就是將艾絨平鋪在患處或穴位上,在日光下曝曬,每次10~20分鍾。此法既有日光浴又有艾的作用,但應預防中暑,夏天應慎用。亦可借助聚光鏡聚焦施灸,但應掌握好溫度,以患者有溫熱感為度。多用於風寒濕痹、小兒五遲、皮膚色素變性及虛弱性疾病。

30.艾熏灸包括煙熏灸和蒸氣灸兩種。煙熏灸就是把艾絨放在容器內燃燒,用艾煙對準患處或穴位上熏灸,又稱溫杯灸。多用於風寒濕痹及痿證。

蒸氣熏灸是把艾葉或艾絨放在容器內加清水煎沸,用蒸氣熏患處或穴位。可邊煮邊熏或將沸艾水倒入盆中再熏,故又叫熏洗療法。適用於風寒濕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