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灸法的種類和操作方法(2)(1 / 3)

6.隔蒜灸就是用蒜片作隔物灸。大蒜辛溫,能祛寒濕,破冷氣,健脾開胃,消穀化食,消腫化結,止痛。臨床上以獨頭紫皮大蒜為良。施灸時,取獨頭大蒜剝去蒜衣,切成厚0.2~Q3cm薄片一片,用針穿刺數孔或搗成蒜泥,製成蒜餅,中間用針紮數孔,放在施灸穴位皮膚上或腫塊上(如未潰破化膿的膿頭處),上置艾炷,點燃施灸4~5壯,換去蒜片,每穴1次須灸5~7壯。因蒜汁對皮膚有刺激性,灸後容易起皰,如不使起皰,可將蒜片向上提起或緩慢移動。若灸後起水皰,以無菌操作刺破,塗以甲紫溶液,可適當貼敷保護,以防感染。灸中蒜片(餅)燒焦,應更換新片(餅)。若灸瘡癰之症,可置瘡頭上灸之;若瘡大有十餘頭者,以蒜泥攤患處,鋪艾絨灸之;若痛灸至不痛,不痛灸至痛。若瘡色白而不紅,不作膿,不問日期,最宜多灸。

此法有發散拔毒、消腫止痛之功。目前多用於肺結核、瘰鬁、腹中積塊、未潰瘡瘍、皮膚紅腫、瘙癢、蛇蠍毒蟲所傷等。若在蒜片下塗以麝香少許,如法施灸,對類風濕病的康複有良效。有人主張用來治療癌腫、流注等。

另有一種名為鋪灸或長蛇灸,屬隔蒜灸範圍。其方法為取大蒜500g,去皮搗成泥狀。令患者俯臥,在脊柱正中,從大椎至腰俞穴,鋪蒜泥一層,厚約0.3cm,寬約2cm,周圍用棉皮紙封固,勿令泄氣,用中艾炷置大椎至腰俞之間的每一脊椎凹陷處點燃施灸,不計壯數,直到患者自覺口鼻中有蒜昧時為止,移去蒜泥。因大蒜和灸火對皮膚有刺激,灸後脊部正中多起水皰,需休息一段時間。民間常用此法治療虛勞、頑痹等證。

7.隔蔥灸就是用蔥作隔物灸。蔥白辛溫,有散寒解表、溫中止痛、活血理傷、解毒醫瘡、殺蟲消積之作用。施灸時,取蔥白切成0.2~0.3cm厚數片或搗成蔥泥,平敷在臍中及周圍,或者敷於患處,上麵置大艾炷點燃施灸5~10壯,以局部溫熱舒適,不感灼痛為度。此法用於治療虛脫、腹痛、尿閉、疝氣、乳痛等疾病,療效很好。還可用於減肥、保健美容和抗衰老。

8.隔附子片(餅)灸就是用附子片或研細製成餅作間隔物灸。附子,昧辛甘,性大熱,有毒,通行十二經,具有助陽回厥、祛寒止痛、燥脾止瀉、溫腎逐水之功,為助陽回厥之要品。施灸時,選大熟附子浸潤後切成0.5cm厚片或將其研為細末,用黃酒適量調和作餅,製成0.5cm厚,5分硬幣大的藥餅,用針在中心紮數孔,放在穴位皮膚上,上置艾炷點燃施灸,餅幹換新。

現臨床有用附子3份、肉桂2份、丁香1份。共研細末,用煉蜜調製成餅作隔墊物而施灸的,效果很好。或取附子、白芷、槁本、丁香各等份,共研細末,如上法調製成餅。用法同上。

施灸中,如附子片或餅被燒焦,可更換新片(餅)再灸。每日1次,灸至病愈。

本法有溫陽補火、溫腎壯陽的功效,故適用於治療遺精、早泄、陽痿等各種陽虛證;對癰疽腫毒初起,陰性流注,日久不消及瘡毒瘺管久不愈合等疾病,或既不化膿又不消散的陰性、虛性外證,也可在患處如法施灸,灸至出現紅潤有利於瘡毒的好轉。同時本法還有祛腐生新、促進瘡口愈合的功效。此外,還可用來治療身腫、麵黑有光的皮膚色素沉著。

施灸時,若使用潮濕的附子片(餅)施灸,效果會更好。

9.隔胡椒餅灸就是用胡椒餅作隔物灸。胡椒辛溫,有溫中散寒之功。施灸時,取白胡椒末加適量白麵粉,用水調和,製成5分硬幣大圓餅,厚約0.3cm,中間按成凹陷的圓藥餅,再取丁香、肉桂、麝香各等份,共研細末,用藥末填平凹陷,放在施灸穴位皮膚上,然後上置艾炷點燃灸之。每次用艾炷5~7壯,以覺局部溫熱舒適為度。此法用於治療風寒濕痹及局部麻木不仁、胃寒嘔吐、腹痛、濕疹、頑癬等有效。

10.隔豆豉餅灸就是用豆豉餅作隔物灸。施灸時,取豆豉(或加花椒、生薑、青黛、蔥白各等份)適量搗爛,用黃酒調和,製成直徑2cm,厚約0.3cm的圓藥餅,中間用針紮數孔,放在施灸穴位皮膚上,上置艾炷點燃施灸3~5壯。灸中如豉餅被燒焦,可更換新餅再灸。因豆豉有發汗解表(加味又能散寒消腫)的作用,故可用於瘡瘍初起(將豉餅置瘡麵上,如瘡已潰破,則置瘡口周圍施灸),灸至皮膚濕潤汗出,邪毒外泄,至愈為止。此法適用於治療癰疽發背、頑瘡惡瘡、腫硬不潰或潰後不收口、瘡麵黑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