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灸法的種類和操作方法(2)(3 / 3)

(19)隔礬灸:可治療外痔和瘺管。

(20)隔桃葉灸:可治療瘧疾。

(21)隔皂角灸:可治療蜂螯、蚊叮、蟲咬等。

(22)隔藕節灸:可治療高血壓、腦出血、鼻出血、肺炎及急性支氣管炎等證。

(23)隔芒硝灸:可治療慢性闌尾炎、腸脹氣、腸梗阻、急性胃扭轉及術後腹脹等證。

(24)隔赤小豆灸:可治療風寒濕痹和各種原因引起的下肢水腫及尿閉等證。

(25)隔黃豆灸:可治療口腔炎、牙齦炎、膿皰病(黃水皰)及下肢潰瘍等證。

(26)隔萊菔根灸:可治療腹脹、幹腳氣、凍瘡、足癬及神經性皮炎等。

(27)隔山藥灸:可治療急慢性腎盂腎炎、腎小球腎炎、老年性腰椎骨質增生及進行性肌萎縮等。

(28)隔生鐵粉灸:可治療頑固性風寒濕痹、急性腰扭傷、創傷性關節炎、外傷引起的局部血腫及腰椎間盤突出症等病。

(29)隔牛奶灸:可治療痤瘡、頭麵癤腫、脫發、肛裂及大便秘結等證。

(30)隔蜂房灸:可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牛皮癬(銀屑病)、癤腫、末梢神經炎及三叉神經痛等。

(31)隔王不留行灸:可治療膽結石、泌尿係結石、乳腺炎、脅間神經痛及脂肪肝等。

(32)隔芹菜根灸:可治療陰虛引起的手足煩熱、肺癆(肺結核)引起的骨蒸潮熱、心腎不交引起的失眠、眩暈、高血壓及高脂血症等。

上列隔物灸方還有很多,如隔錢灸、隔蚯蚓灸、隔韭菜灸、隔苔瓠灸、隔桃樹皮灸、隔莨若根灸、隔蚯蚓泥灸、隔土瓜根灸、隔檳榔灸等,可根據疾病與病情不同,選擇相應藥物(中草藥)作間隔物灸。具體製法、灸法同上。

15.溫和灸是用艾條熏灸的一種。就是將已點燃之艾條,用右手的拇、示、中三指挾住,對準施灸部位,距皮膚3~5cm進行熏灸,固定於應灸之處,不要移動,一般每穴5分鍾左右,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感,至皮膚稍呈紅潤為度。灸時患者自覺有一股溫熱暖流直透肌膚深部,有溫熱舒適感覺。對於昏厥或局部知覺減退和小兒、術者可將示、中兩指置於施灸部位兩側,這樣可以通過術者手指的感覺來測知患者局部受熱程度,便於隨時調節施灸距離,控製灸溫,掌握施灸時間,防止燙傷。此法具有溫通經脈、散寒祛邪的作用。可適用於一切虛寒證如風寒濕痹及慢性病。此法為艾條灸之補法,臨床應用廣泛。

16.雀啄灸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準施灸部位,類似麻雀啄食一樣,一起一落,忽近忽遠的方式進行施灸。每次起落艾條與皮膚的距離為2~3cm,時間一般為5~20分鍾。以局部皮膚呈紅潤為度。此法具有溫陽起陷和興奮作用。可適用於急性病、昏厥急救及小兒疾病。此法為艾條灸之瀉法,為臨床所常用。

施灸時應避免燙傷皮膚。

17.回旋灸又稱熨熱灸。將艾條一端點燃,如上法用三指挾住艾條,點燃端朝下,懸於距施灸部位皮膚1寸左右,平行往複(類似熨衣服)進行回旋施灸,時間為20~30分鍾,使皮膚有溫熱感而不覺灼痛。可適用於麵積較大的風寒濕痹、軟組織勞損、神經性麻痹和廣泛性皮膚病等。此法為艾條灸之瀉法,為臨床所常用。

18.雷火神針灸是觸按灸的一種,又稱雷火針。所謂稱針,是因為施灸時將藥條實按在穴位上,很像針。

藥條用藥處方有多種,一般可因病而定。目前臨床上使用較多的是取艾絨60g,沉香、乳香、木香、茵陳、羌活、幹薑、穿山甲(代)各9g,麝香少許。製成藥條。先在施灸部位覆蓋棉布5~7層或棉紙10層,然後將藥條一端點燃,對準穴位緊按在棉布或棉紙上;亦可將點燃的藥條用7層棉布包好直接按在穴位上,停留1~2秒,使藥氣溫熱透入深部。若藥條熄滅,可點燃再觸按灸之。如患者覺得太燙,可將藥條稍提起,待熱減再灸。每穴可灸5~7次。此法可用於風寒濕痹、痿證、腹痛、腹瀉及挫傷腫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