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灸法的種類和操作方法(1)(1 / 3)

(一)灸法的種類

《中國針灸學》雲:“以艾灼肉體,為達療病或防病之目的,是謂灸法。後人以其灼膚傷肌,痛苦難堪,改變其法,下墊薑、蒜、附子、鹽、泥,以冀減少痛楚,名日隔薑灸法,或隔蒜灸法。”自古人發明艾炷直接灸後,發展到明清時,灸法達40餘種。現就其目前常用而易行的灸法歸納如下:

1.艾炷灸可分直接灸和間接灸(又稱間物灸)兩大類。而直接灸,包括為非化膿灸(無瘢痕灸)、化膿灸(瘢痕灸)、發皰灸三種。間接灸(隔物灸),包括隔薑灸、隔蒜灸、隔鹽灸、隔附子灸、隔胡椒餅灸、隔蔥灸、隔豆豉餅灸、隔巴豆餅灸、隔雞子灸、隔藥餅灸、蒸臍灸、隔黃土灸、隔臍螬灸、隔韭菜灸、隔甘遂灸等。

2.艾條灸包括溫和灸、雀啄灸、回旋灸三種。

3.溫針灸又名傳熱灸、燒針尾,熱度借針體而傳入皮膚深部。

4.溫灸器灸包括溫灸筒、溫灸盒、溫灸管三種。

5.觸按灸又名藥條灸,包括雷火針灸、太乙神針、艾火針襯墊灸(襯墊灸)、神燈照灸、百發神針五種。

6.隔核桃皮殼眼鏡灸。

7.艾餅灸包括熨灸和日光灸兩種。

8.艾熏灸包括煙熏灸、蒸氣灸。

9.非艾灸法可分熱源灸法和非熱源灸法兩大類。而熱源灸法包括燈草灸、桑枝灸、桃枝灸、火柴灸、煙草灸、麻葉灸、竹茹灸、線香灸、硫黃灸、黃蠟灸、藥錠灸、藥撚灸、穴位藥熏灸法、鋁灸、電熱灸、電子溫針灸等;無熱源灸法,包括毛茛葉灸、斑蝥灸、白芥子灸、墨旱蓮灸、蒜泥灸、天南星灸、威靈仙灸、蓖麻仁灸、細辛灸、吳茱萸灸、甘遂灸、馬錢子灸、食鹽灸、半夏灸、荊芥穗灸等。此外,尚有蔥白灸、巴豆霜灸、小茴香灸、芫花灸、鴨膽子灸、生附子灸、生薑灸、烏梅灸、五倍子灸、桃仁灸、川芎灸、透骨草灸、山楂灸、薄荷葉灸、蓖倍餅灸、椒豉膏灸、白胡椒丸灸、車桂散灸、桂術散灸、鵝透膏灸、複方公丁香灸等,臨床可隨證選用。

10.熨法包括藥熨、鹽熨、磚土熨、水熨、酒熨、烙鐵熨、熱罨熨等。

(二)灸法的選擇與應用

施灸之前,必須以疾病之病情與症狀進行辨證而定施灸之方,再隨證而定施灸之法。因此,灸法之選擇,應以施灸的目的為依據。《中國針灸學》雲:“灸術應用於臨床時,關於所取之部位,必從疾病之症狀而定治療法之目的。內經有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旁取之,深合今日所謂誘導法、反射法。當病痛之處取穴,名日阿是穴而灸之,即得快,此所謂直接灸法。”

1.直接灸直接灸者,於病苦之局部,直接施灸,以刺激其內部之知覺神經,使其傳達中樞,更於中樞移傳於運動神經,使之興奮,血管擴張,血流暢行,促進產物、滲出物之吸收,而治療水腫、痙攣、疼痛、知覺異常等症狀。

2.誘導灸誘導灸者,對患部充血或瘀血而起之炎症疼痛等疾患,從其有關係之遠隔部位施灸,刺激其分布之血管、神經,誘導其血液疏散,調整其神經之生理,以達治療之目的。

3.反射灸其病變屬於內髒器官在深層時,非直接刺激所能達其目的時,乃擇神經幹或神經支之相當要穴,利用生理反射功能,為間接之刺激,以達治療之目的。

灸法之應用,《中國針灸學》雲:“不論何種灸法,當應用於臨床時,醫者必須先有一番詳細診察,如性別、年齡、體質、疾病輕重及受灸之有無經驗等,然後定灸炷之大小、軟硬、壯數,予以適度之刺激,則不使太過,亦不致不及。若太過失度,不但不能奏效,疾病亦或惡化。”說明施灸艾炷的大小、壯數的多少,可根據疾病的性質、病情的輕重、體質的強弱、年齡的大小及施灸部位的不同,全麵考慮。各適其宜,恰到好處,達到無太過與不及。

1.一般情況少則1~3壯,多則數十壯乃至數百壯(每次施灸累積總和數)。前3日每日灸1次,以後每隔2~3日灸1次。

2.疾病之久暫急性病每日可灸2或3次,慢性病每隔3、5、7日灸1次亦可,保健灸每月可灸3或4次,終身使用,獲益匪淺。

3.體質之強弱凡青壯年、初病體質者,所用艾炷宜大,壯數宜多;老人及久病體弱者,所用艾炷宜小,壯數宜少;小兒與衰弱者,炷如雀糞,10歲前後之小兒,以5~10壯為度;大人灸炷如米,以5~10壯為度。灸穴以5穴或7穴為適當,否則灸炷過多,反令發生疲勞。

4.男女之別男子灸炷之壯數,可以稍多,普通男子勝任力較女子為大,故女子之壯數宜稍少。